- 第7節(jié) 勤儉節(jié)約是美德與財富的源泉
-
勤儉節(jié)約是美德與財富的源泉
美國亞特蘭大市場研究所所長思坦勒在對近20年中涌現的百萬富翁做了專門研究后,意味深長地說:“他們中靠運氣和遺產致富的人已不多見,絕大多數人的發(fā)家致富完全建立在勇于進取、發(fā)奮創(chuàng)新、嚴于律己和勤儉節(jié)約的基礎上!碑49歲的克魯茲和妻子發(fā)現自己的積蓄已超過100萬美元時,心情激動的夫婦倆僅買了兩包非常普通的爆米花慶賀。這也是他倆能夠從工薪階層躍升為百萬富翁的秘密。他倆在日常生活中精打細算,節(jié)約下自己收入的60%。八年如一日的勤儉節(jié)約和長期投資,終于給他們帶來了非常豐厚的回報。
隨著現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孩子任意浪費的不良習慣更加嚴重。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學習生活用品十分齊全,而且越來越追求高檔化。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來得太容易,因而不知愛惜,常常出現東西舊了或不喜歡了,就換新的或買更好的,有的隨意損壞了也不在乎。
我們經?梢钥吹揭恍┖⒆,把吃不了的饅頭隨手一扔;故意把玩具娃娃的胳膊擰斷;也常見孩子搖晃小樹、踐踏草地;或在雪白的墻上亂涂亂畫;在椅子上任意踩踏,孩子們花錢大手大腳的情況相當嚴重。這些現象,成人看了十分心痛,而孩子自己卻滿不在乎。
節(jié)儉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是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最合理配置的方法。它不僅能使我們的財富更多一些,而且能使得我們的生活更有情趣。
節(jié)儉是事業(yè)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天性節(jié)儉的人其成功機會往往較條件相同者要多。他們懂得通過節(jié)儉減少開支,降低成本,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他們懂得節(jié)儉雖少,但因此可以賺取大的。一個人一旦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習慣,將會使他終身受用。節(jié)儉是一筆看不見卻相當可觀的財富,它能幫人積聚財富,必要時渡過難關。他們很少去借錢或貸款,但卻有很大的擴張能力。一個懂得節(jié)儉的人是聰明的,他們時常體會到這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傊(jié)儉是一個人想獲得成功所必須養(yǎng)成的習慣。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句話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艱苦奮斗精神的發(fā)揚光大,也是當前全社會都必須重視的價值構建和品德錘煉,艱苦奮斗一般總是和相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相聯系,在今天物質生活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施行艱苦教育的難度往往較大。特別是在家庭里,很多家長都更看重孩子的學業(yè)、健康、生活質量,而忽略了艱苦奮斗教育。
偉人毛澤東對孩子的勤儉教育可以成為當今每一位家長的楷模。據載:當他的兒女們吃飯時若有誰的飯粒灑在了桌子上,他就要讓孩子將掉在桌子上的飯粒拾起來吃掉,并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給孩子聽,教他們懂得農民種田的辛苦,讓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尊重別人勞動的習慣。
我們再來看一個小故事:北京的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剛上小學不久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晚報。父親從口袋里掏出5元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晚報。女兒買回晚報,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價把晚報賣出去,看看我們能不能很快賣完。女兒在父母的支持與幫助下,費了不少時間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然后,父母讓小女兒去問賣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孩子從老爺爺那里知道,賣一份報紙只賺幾分錢。她算了一筆賬,花了這么長時間才能掙幾毛錢,而且費很多口舌又很辛苦!鞍职、媽媽,我以后可不能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备改缚隙撕⒆拥南敕,及時表揚了她。這個女孩后來很懂得節(jié)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對年輕父母經過認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有教育效果的方法。他們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呢?
(1)艱苦奮斗體現一種綜合素質
艱苦奮斗精神對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意義重大自不必說,對每一個人的生存成長也十分重要。從心理學上來講,個人成功發(fā)展和個人價值實現,就是一個不斷開發(fā)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過程。有了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意味著具備了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不懈追求的堅強毅力、勤懇踏實的務實作風、貧富不移的高尚情操。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并把潛能變?yōu)閮r值。時代的發(fā)展為艱苦奮斗賦予了新的內涵,它包含了改變命運、吃苦耐勞、肩負責任、成就事業(yè)的自立自強精神;努力奮斗、自立自強、不屈不撓的勤奮創(chuàng)業(yè)精神;敢為人先、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自我節(jié)制、理性消費、不圖虛榮的勤儉節(jié)約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體現為一種綜合素質。
(2)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國古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莊王對他的馬非常寵愛,終日“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其結果可想而知。這種“馬病肥死”的狀況在我們很多家庭里仍然在重演。
仔細想一想,在家庭里,孩子貪圖享受、奢侈浪費的現象屢見不鮮:愛吃美味佳肴、厭惡粗茶淡飯,穿名牌、趕時髦、追新潮等鋪張浪費、貪圖享受的不良習慣極為普遍。這與社會上貪圖享受、鋪張浪費的風氣不斷滋長有密切關系,也是家庭嬌慣、溺愛孩子的必然結果。
“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成了一些家長的育兒原則,也造就了孩子的不良生存狀態(tài)與生活習慣。不少家長習慣于為孩子制造出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總是讓人造的環(huán)境去適應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是學會認識生活的本來面目,去適應外部世界。
父母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能做的事,小到洗襪子、手絹,大到選擇聯系課外班,大人千萬不要去包辦代替;還要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點鍛煉的環(huán)境和機會,讓孩子獨立完成清洗用具的全過程、到附近農村采摘等,幫助孩子從小養(yǎng)成自理和吃苦的本領。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資本。
(3)不可忽視勞動環(huán)節(jié)
對孩子來說,勞動是艱苦奮斗精神的最重要載體,也是培養(yǎng)艱苦奮斗精神的最好介入點。在2002年的一次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小孩和日本小孩的較量讓今天的很多家長還記憶猶新,它對于國人教育觀念的沖擊至今還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看到,許多發(fā)達國家,生活條件比我們優(yōu)越,但對于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卻比我們更注重。例如,日本孩子外出旅行,家長總是讓他們自帶行李或帳篷,在野外露宿,便讓孩子自己劈柴、燒飯;在西方,不少生活極其富裕的家庭里,家長總會安排孩子去做幾十年前父輩們做過的粗笨勞動,如用石磨磨豆子、從井里挑水、用木柴生爐火。父母的用意,顯然不是簡單地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而是想通過這些原始的勞動方式啟發(fā)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的品質,實在值得我國的家長們效仿。另外,還可以引導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在社區(qū)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這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吃苦精神,更是對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良好訓練。
(4)要重視消費教育
不少家長認為今天的物質生活太好了,不嬌慣孩子也難。這是一種誤區(qū)。一是要進行正確的消費觀念的教育。從理論上講,消費觀包括什么是消費、消費者、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重屬性及階段性特征等內容。具體到如何去購物、如何識別商品的好壞,正確對待廣告中的產品宣傳、有品牌意識,正確對待群體的消費影響,什么樣的消費結構才合理?首先要正確認識滯后消費、適度消費和超前消費,處理好消費熱點與消費流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二是要抓住消費能力的教育,提高青少年合理、適度、科學的消費能力。三是要進行節(jié)儉教育,讓孩子學會合理使用零用錢,讓他們懂得珍惜用錢買來的東西。
(5)家長要做到言傳身教
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很高,要孩子艱苦奮斗,自己卻熱衷于奢靡,沉溺于高消費的樂趣中;跟孩子說勤儉光榮,自己卻對富人的生活津津樂道,充滿向往。如果你自己都避免不了同伴的壓力,老買一些不需要、只是因為別人都有的東西,等于在向孩子宣告:“人的價值是要用物質來烘托的!边@類行為對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態(tài)度,會時時刻刻影響孩子的觀念和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說,如何面對物質生活的強烈誘惑,養(yǎng)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面對的問題。父母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和孩子共同成長,比如,孩子想買新衣服,提供給他合適的牌子、款式以及你的預算。如果他不滿意,想買更貴、更好的衣服,約定好多出來的費用由他分攤。這樣,他就會更細心地斟酌自己的要求有沒有必要,值不值得,并在這其中學會節(jié)儉。
總之,對孩子進行艱苦奮斗的教育,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是世界性的共識,也是今天的孩子極其缺乏的重要一課,理應引起每一位家長的高度重視。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