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第五章
-
為了促進孩子的合作能力,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預防之。
(一)人際孤獨
人際孤獨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交往障礙而帶來的孤獨體驗,它是一種因離群索居而產生的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情緒體驗。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它不一定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但是,如果這種孤獨感特別強烈,并且長期存在,以至于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那么就可能有心理障礙了。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一個人郁郁寡歡,從來不和同學一起玩,那么你就要注意他有沒有人際孤獨的問題了。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人際孤獨呢?
1.環(huán)境因素
首先是孤單的環(huán)境,現在城市中的家庭都是獨門獨戶,鄰居之間互相不認識,也沒有親戚朋友在附近。那些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一到孩子放假的時候只好把孩子鎖在家里,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就有很大可能會在人際交往上出問題。
第二,陌生的環(huán)境也可能讓孩子產生孤獨。對于孩子來說,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要獨自面對許多問題,承受許多壓力,無法從他人那里得到幫助,于是就會感到特別孤獨。那些因為父母的工作需要經常轉學的孩子往往就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三,有時由于環(huán)境突然變化,會使人一下子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
在當今社會,由于人為因素而造成封閉的家庭環(huán)境,是環(huán)境因素中導致孩子產生孤獨感的最主要原因。2.自我意識增強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發(fā)現自我與同齡人之間的心理差異,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并產生了解別人內心世界并被其他人接受的愿望和需要。他們總是在思考“我是怎樣的人”、“我在別人眼里是怎樣的”等問題。他們關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因此,一方面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訴別人,有一種閉鎖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希望用自己的秘密和別人的秘密進行交流。當這種愿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之中,產生與他人、與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感。
3.錯誤的自我評價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便經常對自己進行反省和評價。這種評價隨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如果自我評價過低,就會自卑,對別人的評價過于關注,時刻擔心自己的形象受損。他們總是縮手縮腳、十分膽怯,壓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害怕別人恥笑。這種心理自然影響到與人交往。因此,具有嚴重自卑心理的人往往缺少朋友,不輕易對人袒露胸襟,覺得他人隨時都在評價自己,容易產生孤獨。而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則易產生自負心理,他們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所以,有嚴重自負心理的人也缺乏朋友。
(二)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是指個體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恐懼和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回避反應的一種人際交往障礙。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兒童不敢見人,與人交往時非常緊張,常常面紅耳赤,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fā)生社交關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他們對自己的神態(tài)舉止和言談都過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態(tài)出丑。但越是害怕,就越無法控制自己的失態(tài)行為,結果在別人面前感到異常緊張、極不自然;他們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臉紅,偏偏越是臉紅,而這又會讓他們更加緊張,因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社交恐懼癥出現有三種可能原因:
第一,早期經歷。它是由孩子早期經受過某種創(chuàng)傷性體驗而導致的結果。第二,性格特征。社交恐懼癥的兒童通常都很膽小、孤僻、敏感、退縮、羞怯、依賴型性強等。這些性格特征對形成社交障礙有影響。
第三,社會、家庭、文化因素。同樣具有早期創(chuàng)傷性經歷,有的人發(fā)展成為社交恐懼癥,有的人卻沒有。這是由孩子生長的社會、家庭、文化中的差異所導致的,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化教養(yǎng)等,都對社交恐懼癥的形成產生影響。
(三)攻擊性行為
我們這里所說的攻擊性行為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非自衛(wèi)性攻擊,它是兒童為了達到支配或打擾同伴而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行為。二是強迫性攻擊,即無法自控的攻擊性行為。這種攻擊性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讓他們缺乏朋友,導致孤獨。對于有攻擊性的孩子,我們給家長提供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第一,行為矯正法。家長可采用代幣制,先仔細觀察并記錄孩子每天打人的次數,然后對其教育,使其有改正的要求和決心,再和孩子簽協約。條文要簡單易行,如約定一天中打人不超過三次,可記五角星一個,若超過三次則扣五角星一個,記滿15個就獎勵他一份禮品。然后逐漸減少一天中打人可超過的次數,慢慢地徹底改掉打人的習慣。
第二,鍛煉孩子對挫折的忍受性。攻擊性孩子大多容易沖動,遇到挫折或不滿就無法忍耐,而增強對挫折的忍受性則可以減少他們的沖動行為。
第三,適當的情緒宣泄。有些攻擊性行為是因為情緒無法發(fā)泄。讓孩子情緒激動時喊兩聲,或亂涂黑板、打沙袋等等,讓他發(fā)泄心中的怒氣,緩解緊張心情,從而降低攻擊性行為。
只要家長是有心人,就不難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活生生的“教材”。例如,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觀察螞蟻搬家過程中分工合作的情景并進行教育,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小游戲,告訴孩子工人是如何分工蓋大樓的等等。幾種方式可供家長參考:
(一)給孩子營造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是培養(yǎng)孩子合作精神的首要條件。父母整天吵個不停的家庭很難造就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孩子。因為耳濡目染父母之間的不良合作,很難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因此,當孩子在場時,父母盡量不要吵架。父母在對待鄰居、同事和孩子朋友時都要熱情、謙虛有禮。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基本素養(yǎng)。
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用良好的家風影響孩子。孩子生活在和諧溫暖的家庭,受到的是積極健康的精神影響,他們的心情總是愉快的,精神總是飽滿的,思想總是積極的,行為習慣自然也是良好的。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當家長的要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要為孩子做出一些犧牲。
有個家長為了培養(yǎng)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她放棄了自己的業(yè)余愛好,下班后不看電視,不聽錄音,陪著孩子學習到很晚。孩子看到媽媽每天都要埋頭讀書學習,自己也埋頭讀書。孩子說:“家里充滿了讀書的氣氛,這種氣氛對我是一種壓力,是一種凈化,它使我養(yǎng)成了專心學習的好習慣!
有個孩子作文比賽得了第一名,人們認為他當編輯的母親每天一定為他改作文,指導他寫作?墒且涣私猓议L根本就沒有給他“吃小灶”。家長說:“我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哪里有時間輔導他呀!”秘密在哪兒呢?還是氛圍。他家中的一種濃厚的學習氣氛,每天媽媽伏案改稿,爸爸埋頭計算;家里來了客人,談論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論“結構”,談“中心”,家中這種“文風”熏陶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歡上了作文,并獲得比賽第一名?梢姡諊淖饔檬嵌嗝创。每一個家庭都要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文明的、和諧的、健康向上的氛圍,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好思想、好習慣。
(二)在家庭里定期開故事會和孩子一起分享故事
家長和孩子商議每一周的某一天是講故事的時間,家長和孩子一起講故事,每人講一個故事,講完后家長和孩子一起說說聽后感。引導孩子明白協作和分享的好處。另外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也逐步養(yǎng)成了孩子看課外書籍的好習慣,口頭表達能力也提高得很快,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三)和孩子玩、分享與合作游戲
現在,有不少父母為圖省事,把電視、動畫影碟當成孩子的保姆,這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很不利的,會直接妨礙親子間的語言和感情交流,對合作能力的發(fā)展也有不良影響。因此,孩子看電視或影碟要有選擇,時間不宜太長,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別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陪看。家長們要學會設計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多與孩子交流,準備一些益智的親子游戲,策劃一個共讀的時間等,最好每天抽出十幾分鐘與孩子做游戲。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適當帶孩子到野外,感受大自然,認識花草樹木、飛鳥蟲魚,在實踐中給孩子講解相關的科普知識。事實上,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方法很多,家長只要有心,準會想出許多好招,去啟迪孩子的智慧,豐富孩子的心靈,健全孩子的心理,讓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讓學生懂得與人合作,還需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方法。因為在與人合作中,人際矛盾和沖突是必不可少的,以恰當的方式和平和的心態(tài)進行處理,合作才能繼續(xù)。因此家長應該教會孩子懂得與他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