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代序
-
親愛的蔡娜:
初讀了你發(fā)來的書稿樣章和介紹,引發(fā)我一些想法,梳理了一下,跟你聊聊。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在書稿介紹中,你說:“這是一本首度以旅行到底如何改變了人生切入,講述一場破‘瓶’而出的旅行,一本講述如何突破人生瓶頸的書,一個旅行中人生格局不斷被拉大最終做出改變命運決定的真實故事。旅行+勵志+人生哲思,一本旅行版《心靈雞湯》!
依我對你的了解,加上對你這部書稿的初步閱讀,我想此書的內容定位與市場定位是否可以再細小些、精準些?它是否描述的是蔡娜這樣一個年齡階段
寫給蔡娜的一封信(代序)
的人,在工作三年這樣一個成長階段,30天臺灣旅行帶給她的確實的人生改變?它的目標讀者或許應該是正遭遇人生瓶頸、渴望突破而不得其門的年輕人,比如正在即將或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參加工作不到三年的社會新鮮人。
如果定位于“一本旅行版《心靈雞湯》”,是不是把這本書給降格了?市面上很多勵志書似乎都有這樣一個毛。喊炎x者當傻瓜,總是在那里喃喃自語講一些空洞的勵志話,沒有深刻的思考和具體的細節(jié)作支撐,讀者如果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書中的“金玉良言”,是作者最想要的。顯然,這樣的書講的都是一些皮相之物,無法深入,無法延展,沒有生命。而你的這本書有你獨有的所遇、所見、所思、所行,有故事、有細節(jié)、有情感、有思考,恰恰這些才是此書之所以應該被書寫和出版的理由,進而才是真正可以打動讀者、對別人有幫助的關鍵所在吧。
比起通常我們看到的旅行書、勵志書、哲理書,這是否更應該是蔡娜的一本生命之書?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里有這樣一段旁白:
時間賦予了生命意義
時間放在什么地方
就得著什么生命
如果我是讀者,我特別想讀到的是:蔡娜的30天臺灣旅行,遇到了什么,看見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做了什么,她怎么遇到的,看到的,感受的,思考的,做的,以及為什么她能遇到,看到,感受到,思考到,做到。一句話,30天的臺灣旅行讓你得著的“唯我獨有”的生命是什么。是的,究其實,“唯我獨有”才是你最寶貴的,才是作為讀者我特別想讀到的。
你的這本書,對于正遭遇人生瓶頸、渴望突破而不得其門的年輕人的最大價值,也許不在于授之于“魚”(知識),也不在于授之于“漁”(方法),而可能在于讓人家看清你是如何改變的,啟發(fā)大家思考和做出自己的改變。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很多人一遇到問題,太迫切想去尋找和得到解決答案,很少先來質疑一番遇到的問題,辨識一下問題的真?zhèn)危诰蛞幌聠栴}背后的問題(QBQ,Question Behind Question)。只想“如何”,不想“為何”。記得好像在哪本書上我讀到大概這樣一段話:
鳥為什么會飛?從Know How 的角度,因為鳥有一對翅膀,全身覆蓋光滑羽毛降低空氣阻力,加上從小練習飛行。但為何,一只雞學會這些Know How 成功心法,卻怎么努力還是飛不起來呢?因為,能不能飛的關鍵,還有KnowHow 背后的Know Why 思考:鳥的骨頭中空,里面有空氣,所以身體得以輕盈;鳥也沒有膀胱,產(chǎn)生的排泄物隨時排出體外,不會給身體增加額外負擔。
在我的想象里,你的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有細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獨特生命之書,而不是一本浮于表面、蜻蜓點水、無法引人思考的熱血之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雖然你寫了“自我介紹”,但還不夠獨特,對自我挖掘得還不夠深入。記得我在那次文案工作坊上專講過“自我介紹”這一課,你可以再拿出來看看。為什么“自我介紹”的撰寫被我看得如此之重呢?因為,“一切皆是自我的延伸”,
寫給蔡娜的一封信(代序)
不論你的工作、事業(yè)、戀愛、婚姻,都是基于你這樣一個人而延伸出去的,換句話說,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就會怎樣選擇與經(jīng)營你的工作、事業(yè)、戀愛與婚姻。
為什么你去臺灣旅行30 天就發(fā)生了那么大的改變,而很多人去過臺灣或許更長時間卻沒有多大的改變?關鍵之關鍵,是你的內在(“唯我獨有”的那個東西)在起著真正的作用,去臺灣旅行30 天只是外緣(不是不重要,也很重要,但不是本質)。蔡娜是怎樣一個人,她如何及為何會長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未來她還有哪些可能性,可能才是讀者真正關心的吧,是這些自然造就出這本書本有的樣子,“書也是自我的延伸”。
寫作還可以再精進的地方在哪里?
我欣賞你這樣寫——
我看看自己這兩年,不要生活地工作,瘋狂加班到推掉無數(shù)朋友邀約,沒時間逛街,連看電影都是為了看看其他廠商是如何做植入營銷的。自己搬出來住,偶爾才回去和父母吃飯,原本喜歡從小讓我踩背的父親最近自己按摩,無意間說:“不能太依賴你。”我跟母親關系一直不好,有一次在家吃飯時,她說:“你回來了,就像個家了!蹦峭砦覜]說話,只記得強咽下的飯味道咸咸的—他們希望你好好的,而要“好好的”又幾乎一定是很少陪在他們身邊。年輕的我們,往往很少注意到身后的他們,我們的目光總是急切地投向前方,當我們?yōu)樯疃S诒济鼤r,生活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
我不欣賞你那樣寫——
即使在人生的谷底,也要微笑,不放棄去努力,要用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有一天你一定會看到那些書本上、網(wǎng)絡上充斥的勵志故事究竟是如何活生生地在你自己身上發(fā)生的。你會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谷底,幾年后你一定會對自己說,哇,這真的比看一場《當幸福來敲門》式的勵志電影要過癮得多!
前者,是你所見所感的自然流露,細節(jié)中蘊含了情感,有節(jié)制,不濫情,所以能打動人,引人反思,而不是強迫別人無端端地接受你的個人抒發(fā)。
后者,“即使……也要……不放棄……要用心”類似這樣的句式,我們看到的還少嗎?它背后透露的是作者對問題的挖掘處于隔靴搔癢的層次,而且還想霸道地讓讀者不假思索地接受自己輕易拋出的“淺道理”,在人家讀者看來,既無趣也無益。
《讀庫》主編六哥曾寫過一篇文章《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稿件》,我摘出可能對你有啟發(fā)的幾段:
我們對《讀庫》的稿件內容有過這樣的說法:我們要的是充滿熱忱的精讀,獨出機杼的發(fā)現(xiàn),耗盡心血的串聯(lián),哪怕只是些邊角余料。這個方針一百年不動搖。
如果您的文章中定語太多,或是結論評價類的形容詞太多,則不符合我們的選稿標準。我們只希望你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至于它在你心中泛起的漣漪,希望能通過你的記錄和傳遞,蕩漾到讀者心中,
寫給蔡娜的一封信(代序)
而描述漣漪本身,是我們不需要的。
如果你的文章試圖以小見大,或直接以大見大,以探討人生終極問題和家國大計為己任,我們也要對您敬而遠之。我們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極度的細部展示。
如果你試圖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我們也要對您敬而遠之。
《讀庫》中受人好評的文章,基本沒有讀者會說“這個作者太有才了”。我們想展示的,是才華的另一面:老老實實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認認真真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琢磨個底兒掉,切切實實尊重讀者的習慣和判斷。
“用寫一本書的力氣來寫一篇文章”,我們最需要這樣的稿件。希望您將投稿的目光投向《讀庫》時,想的不是“我要寫一篇好文章”, 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記下來”。當動筆的時候,你心里有著一定的謙卑和熱忱。庶幾可矣。
這兩天,我們可以約著見一次面,再細聊一下。你的這本書是一塊璞玉,值得好好打磨。
胡偉
越讀學堂創(chuàng)辦人
2013.2.25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