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張三水餃
-
孫方友
張三水餃?zhǔn)顷愔菝。張家餃子的特點(diǎn)是:選料優(yōu)良,制作精細(xì),外形美觀,皮薄餡大,鮮香味美,風(fēng)味獨(dú)特。在陳州一帶,提起張三餃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據(jù)傳,張家原籍是河北河間任丘縣人。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張家上輩帶著一家老小逃荒來到陳州城東湖邊,為了謀生,搭了個窩棚,開始做水餃生意,維持生活。開初,張家餃子為“元寶形”,包出的餃子個個像小元寶,為讓食客討吉利,掛牌就叫“元寶水餃”。到了1870年,張家的獨(dú)生子張三長大成人,并繼承了父業(yè)。為維持經(jīng)營,他想法提高水餃的質(zhì)量,開始研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人們的口味特點(diǎn)和飲食的變化規(guī)律。初春,他選韭菜做餡,味道鮮美?墒墙(jīng)過反復(fù)品嘗琢磨,發(fā)現(xiàn)醬油和面醬用多了,影響韭菜的鮮味,于是多用食鹽調(diào)味,韭菜鮮味絲毫不減。冬天,他用白菜制餡,發(fā)現(xiàn)餡的顏色不美,就多放醬油和面醬讓餡增色。經(jīng)過反復(fù)實(shí)踐,他摸索出最佳配料方案,使張氏餃子總是保持鮮香可口。另外,他還認(rèn)真研究外地餃子的特點(diǎn),比如開封的蔡家餃子、哈爾濱的花家餃子、沈陽的老邊餃子,發(fā)現(xiàn)這些名店多是兩種餡,一種普通餡,一種炸餡。普通餡是用生肉和餡,加時(shí)令的蔬菜和調(diào)料。清末年間,陳州周圍的餃子店基本全是普通做法,張三決定將炸餡引進(jìn)中原。一開始,他用油炸餡,結(jié)果既不易消化又不出餡。張三對此苦心鉆研,終于研究出湯餃餡。
湯餃餡就是把肉用油炸之后,再放入骨湯爆煨二十分鐘,使收縮的肉餡吸水恢復(fù)原樣。這樣既松散適口,又易于消化,食后沒有口渴之感。如此新品種一上市,很快就顧客盈門,名聲大震。
生意越做越火,張氏餃子就擴(kuò)大了門面,而且已由當(dāng)初的“元寶餃子”發(fā)展到二十多個品種,并首開別有風(fēng)味的“餃子宴”,使人大飽口福,又長見識。蒸、煎、煮、炸,各種形狀的餃子滿滿一桌,盤盤餃餡各異:有銀耳餡、香菇餡、蝦仁餡、魚肉餡、黃瓜餡、紅果餡、山楂餡……最使人驚異的是“御龍鍋煮水餃”,一盆藍(lán)色的炭火,烘托著古色古香的御龍鍋;一兩面包成的二十五個小巧玲瓏的元寶餃,在湯中上下翻滾,五龍攪水,香氣四溢,聞之垂涎,食之馨口。
清末光緒年間,袁世凱回項(xiàng)城葬母路過陳州,當(dāng)?shù)毓賳T特請他吃了一回張三水餃。袁世凱品嘗后,揮毫留下八個大字:張三水餃,天下第一。
只可惜,當(dāng)時(shí)袁世凱是在縣衙里寫的這幾個字,而且是回府奔喪,心情不是太好,寫了也就寫了,并沒讓人送到張三餃子館。袁世凱走后,陳州知縣望著那八個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寶,決心要賺張三一把。他派人喊來張三,說:“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應(yīng)該請名人寫幅匾額了!”張三不解其意,說:“我家店門上的匾額不就是請陳州名家段老先生寫的嗎?”那知縣笑道:“段老先生只能在陳州一帶算名人。這樣吧,你拿一萬塊大洋,我請?jiān)绖P袁大人給你寫一塊!”張三一聽讓袁世凱寫匾,連連搖頭說:“那我可請不起!一萬大洋,那得多少碗餃子呀!”言畢,忙起身告辭,“多謝大人為小民操心!”說完,就匆匆回店里忙生意去了。那知縣萬沒想到會是這種結(jié)果,大罵張三吝嗇,但東西再金貴,人家不要也沒辦法。
張三走后,那知縣又拿起袁世凱的題詞看了看,覺得已沒什么用,正欲收起拿回暖閣,不料被師爺看到了,問道:“大人,那張三怎么沒要袁大人的題詞?”知縣生氣地說:“一個守財(cái)奴,不識貨!”師爺也姓張,叫張老五,為人聰明絕頂,一聽那張三不要袁世凱的題詞,很是吃驚,便拿起那幅字,對知縣說:“大人,袁大人的這幅字是專指,除去張三,別人收藏沒什么意義。這樣吧,我給您五百大洋,您將它送給我吧!”知縣一聽張師爺要買字,很奇怪地問:“你要它干什么?”張師爺笑了笑說:“大人,您別忘了,我也姓張。∵@袁大人是對我們張家的題詞,若棄了豈不可惜!再說,我先用五百大洋買到手中,等哪一天那張三迷過來了,說不準(zhǔn)還能賣到一千大洋哩!”一聽張師爺說這話,知縣就感到自己向張三要價(jià)太高了,但事已至此,又不便再和一個生意人討價(jià)還價(jià)。既然師爺如此巧妙地給自己臺階,賺一個是一個吧!于是,知縣就答應(yīng)了。
張師爺將袁世凱的題詞拿回家后,到永昌齋讓人制了一塊匾額,將那八個大字鑲在里面,藏了起來。幾個月后,他又在與張三餃子館對面的地方租了幾間房,掏高價(jià)從張三水餃館里聘了兩名師傅,也開起了飯館,也專賣水餃。開張那天,他請來不少陳州名流來捧場,敲鑼打鼓放鞭炮,很是熱鬧。
由于張師爺請來的大師傅是從張三餃子館里挖出來的,所以凡是張三那邊有賣的,這邊全有,而且味道相差無幾。又加上張師爺在縣衙里供職,各個部門都來捧場,請客待客,多在這里。于是,這邊的生意就很快興盛起來。一看時(shí)機(jī)成熟,張師爺便將袁世凱的題詞掛了出來——張三水餃天下第一——隨即也將水餃館命名為“張三水餃館”。眾人一看兩邊都是“張三水餃”,這方卻有袁大人的題詞,不知情者皆以這方為正宗。尤其是外地人,更是信匾不信人。這樣,張師爺很快就把那張三的餃子館蓋了下去。
張三自然很不滿意,認(rèn)為張師爺侵犯了他的名譽(yù)權(quán),將張師爺告到了縣衙。那知縣也沒想到張師爺會有這一手,而且自己正想找真張三出惡氣,就說:“你姓張,人家也姓張。興你叫張三,就不興人家叫張老五?”張三說:“大人,如果他叫張五水餃館,我沒的說。為什么也專叫張三,而且在我生意興隆之后?”張師爺笑道:“這店開初是我開的,后來讓給了我家三哥。我叫張五,我三哥不叫張三叫什么?你說你叫張三在前,更是謬?yán)。我比你還大一歲,我家三哥歲數(shù)更比你大,怎么會在你之后呢?”張三有理卻被辯得沒理,反被判作誣告,不多不少,知縣一下罰了三萬大洋,一家伙就讓張三大傷了元?dú)狻?
看斗不過張師爺,張三只好離開陳州,回河北老家去了。
張三走后,張師爺?shù)纳飧鼮榧t火?磿r(shí)機(jī)成熟,他就辭去了師爺?shù)穆殑?wù),專門經(jīng)營餃子館。后來生意越做越大,連周口、汴京都開了連鎖店。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