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序言
-
站在歷史的那一邊
文_耿立
在中國,世俗和時間之外,還有更高的意義和權(quán)威存在么?在人之上,是否有個高于個人的神性,一直不是十分的明晰。但是有一個獨異的現(xiàn)象,國人敬畏歷史,相信歷史的神圣和絕對的權(quán)威以及不可悖謬。
何謂歷史?歷史何謂?英國史學(xué)家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中說:“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事實,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歷史事實,因為歷史事實并不能以純粹的形式存在,歷史事實總是通過記錄者的頭腦折射出來!
是的,歷史是有記憶的,并且歷史最重要的是有最后的審判:千秋公論。于是,歷史成了中國的一種不思宗教的宗教情懷和價值尺度。
我要說的是,再狂妄的人也高不過歷史,地上的萬國和意識形態(tài),也高不過歷史,但是有時強權(quán)、國家的崇拜和意識形態(tài)的崇拜,卻一再羞辱歷史,他們打扮著自己在歷史中的身份,惡的漂白。
電影《竊聽風(fēng)暴》中冷血無比的基爾德·維斯萊爾,負(fù)責(zé)監(jiān)聽異議知識分子們的言行。他二十四小時監(jiān)聽一位劇作家和他妻子——一位著名女演員的生活。當(dāng)維斯萊爾準(zhǔn)備匯報劇作家將秘密給西德寫稿的消息時,他上司偶然談?wù)撈鸨槐O(jiān)控的四種人的理論。他說,你竊聽的這個人屬于第三種,叫歷史性人物。千萬不要和他們有任何接觸,不然你會被記在歷史當(dāng)中。于是貌似強大的政權(quán)在歷史面前的虛弱就出來了。歷史的定位給維斯萊爾帶來了一個提醒,于是他悄悄收起了報告,決定站在歷史那一邊。
電影《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開頭:1802年3月,正是法蘭西與英、俄、西班牙等國在亞眠磋商和約的時期。這天,拿破侖浴后照例要量量身高。他矮矮的身材,健壯的體魄,深邃的眼睛,顯得特別精悍。“啦啦!我有多高?”拿破侖一邊哼著歌,一邊問他的侍從康斯坦?邓固沟卣f:“老樣子,一米六八!蹦闷苼鲇行┘痹炅耍骸翱礈(zhǔn)些,蠢東西!嗯……”“高了五厘米……”康斯坦連忙答道,可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拿破侖是踮著腳量身高的時候,不覺笑了,“啊,老是;ㄕ。”拿破侖像是命令,又像是懇求地說:“康斯坦,將來你要是寫回憶錄,給我加五厘米,嗯,一米七三。噓!天底下只有你知道我真有多高!
這個電影鏡頭,使我不得不說:歷史只承認(rèn)被記錄下的東西,于是歷史難免被要挾被涂改被強權(quán)玷辱,于是《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家皇帝史,與百姓何干?什么是歷史?英國歷史學(xué)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說:“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我本人是經(jīng)常意識到有必要降低勝利者宣傳的必要性。”此話驗之拿破侖與仆人康斯坦的對話,確實是揭示了一種歷史存在。
拿破侖的仆人康斯坦是誠實的,也許他在心中有歷史的敬畏,他的回憶錄里說拿破侖“身高5尺2寸3分”,這相當(dāng)于1米685,也就是168.5公分。法國當(dāng)時的顧賀高將軍在1815年9月8日親自量過拿破侖的身高,而且記在日記里——“5尺2寸半”,相當(dāng)于1米692,也就是169.2公分。拿破侖去世后,安托馬奇醫(yī)生驗尸時候量的高度是5法尺2法寸4法分。但歷史處處有歧路,后來人們將法尺當(dāng)成英尺去換算,結(jié)果造成了拿破侖身高只有1米57左右的訛傳,并且人們相信了,這個巨人個子雖矮,但影響卻長。
人是根據(jù)記載來復(fù)原歷史的,但記錄是有選擇和遺漏的,史料也不能包辦一切,但史料記載,卻是我們復(fù)原的基礎(chǔ)。歷史曾發(fā)生過的,也許沒有記錄,對記錄的我們都能認(rèn)可么?這確實是個不小的問題。那這就要憑記載者對歷史的敬畏和良知了。但把歷史的真寄托在寫作者身上,也是危險的。但人卻沒有更好的辦法。在中國,民間有個人記錄的傳統(tǒng),這是一種補償,也是一種補充。
歷史是可以作假的,也是可以裝扮的,但每每這個朝代過去了,歷史才可能復(fù)原出原貌,于是人們對歷史的公正也就充滿了期待,比如岳飛冤死二十一年之后,1162年6月,宋高宗趙構(gòu)退居二線,太子即位,是為孝宗。7月,昭雪;而到發(fā)還田宅,到復(fù)官改葬,再到賜謚追封,直至追封三代,全程歷時九十九年。1630年,清太宗皇太極用反間計,害死勁敵明將袁崇煥。1784年,乾隆皇帝下詔為他平反。在西方,遲來的正義不算是正義,在中國,這卻是一種期待,一種價值。
吳思先生在《歷史上的平反周期率》里曾寫到一個故事:
御史王樸性格梗直,多次與朱元璋爭論,有一次爭急了,惹皇上動了氣,下令拉出去砍了。到了刑場,又召回來問他改不改。王樸說:皇上看得起我,讓我當(dāng)了御史,奈何如此摧辱我!如果我無罪,憑什么殺我?如果我有罪,又何必讓我活?我今日惟愿速死!朱元璋大怒,催令趕快行刑。路過史館,王樸沖著里面大呼:學(xué)士劉三吾記住,本年本月本日,皇帝殺無罪御史王樸!隨后被殺。
吳思先生說朱元璋后來撰寫《大誥》,里邊還提到王樸,說他誹謗!洞笳a》的地位近似“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語錄》,名列其中,自然難以平反。但是,史家記載了真相,后人自有公論,這本身也是一種對死者的慰安。
歷史是一種力量,歷史是一種社會價值。這種力量可以塑造人,閱讀歷史,不僅僅是得到知識,重要的是陶冶,是熏陶,是修正一些野蠻,是褒揚高貴,是贊賞正義、鞭笞不義;歷史可以深邃人的心靈,為心靈增容,提升人的境界,與古人對話,尚友古代的志士仁人,從他們的血脈里喚醒自己。從這點來說,無疑歷史也是一種啟蒙。
歷史的社會價值是一種標(biāo)桿,歷史規(guī)范人,使人類不敢為所欲為,胡作非為。
2011年12月6日紀(jì)念國際人權(quán)日上希拉里有個演講《請站在歷史的正確的一邊》,我喜歡這句話,所謂的“站在歷史的正確的一邊”,就是受到歷史的肯定的那一邊。她是從人的權(quán)利而說的,但她表達(dá)了一種歷史的社會價值,什么是歷史肯定的?“權(quán)利不是政府賦予,而是所有的人與生俱來的。無論我們生活在哪個國家,無論我們的領(lǐng)導(dǎo)人是誰,也無論我們是什么人,都無關(guān)緊要。因為我們是人,因此我們享有權(quán)利。因為我們享有權(quán)利,政府就必須保護我們的權(quán)利!
希拉里所謂“歷史的正確的一邊”,應(yīng)該是孟子所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應(yīng)該是普世的,但歷史很多的時候,百姓如螻蟻,輾轉(zhuǎn)溝壑!叭讼嗍场保@時的百姓的運命可知。但“你我要上史書的”,用歷史來提醒,用對歷史的敬畏,用千秋公論來提醒:我們要選擇歷史正確的一邊。
我們要明白,人和國家和政府一樣,都是會犯錯誤的,有時會站到歷史的錯誤的一邊。比如1992年11月,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為17世紀(jì)被教廷審判的伽利略平反,不久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又致函教皇科學(xué)院,為達(dá)爾文摘掉“異端”罪名。
1997年,希拉里的丈夫、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正式為士兵艾迪·卡特平反,并向其遺屬頒發(fā)了一枚遲到的勛章。艾迪是一位非洲裔美軍士兵,曾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立下戰(zhàn)功,后被誤控有變節(jié)行為,停止服役。1963年,艾迪抑郁而終,年僅四十七歲。良知終于戰(zhàn)勝了偏見和謬誤,美國政府終低頭向艾迪·卡特亡魂道歉。
我想起了左拉的遭遇,1898年1月13日,左拉在法國《震旦報》上發(fā)表致共和國總統(tǒng)的公開信,題為《我控訴》,他以一個作家的良知,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向站在歷史錯誤一邊的政府控告“國家犯罪”,替一位猶太血統(tǒng)的小人物呼吁正義。
1894年,三十五歲的陸軍上尉、猶太人德雷福斯受誣向德國人出賣情報,被軍事法庭判終身監(jiān)禁。一年后,與此案有關(guān)的間諜被擒,證實德雷福斯清白。然而,為了所謂的尊嚴(yán),其實是自大的軍方心里的排猶意識,他們覺得國家絕不能向一個小人物低下高貴的頭顱。由于民族主義情緒的作祟,最后竟然荒唐到間諜獲釋,而德雷福斯“為了國家利益”——繼續(xù)當(dāng)替罪羊。
面對歷史的如此荒謬,左拉拍案而起,用如椽之筆連續(xù)發(fā)表《告青年書》、《告法國書》,向世人揭露軍方的謊言,痛斥司法機器被民族主義綁架,成為狹隘的幫兇,左拉稱這是“最黑暗的國家犯罪”!段铱卦V》是良知的代言,是正義的呼吁,是為歷史的正確張目,于是整個法蘭西朝野震動,所有法國報刊也都開始了站隊:良知人站在左拉身后,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顓頊的軍方利用權(quán)力謾罵,甚至恐嚇暗殺左拉。
左拉沒有退縮,而是堅定地站在真理和正義一邊,左拉覺得這是社會良知,也是知識分子的使命。知識分子應(yīng)該是敢于向強權(quán)、向不義和罪惡說“不”的一群,如果顧及自己的一己之私,對強權(quán)、不義和罪惡保持沉默,甚至如草遇風(fēng)俯仰,那是一種對歷史良知的背叛。然而,令人悲憤的一幕又出現(xiàn)了,這年的7月,軍方以“誣陷罪”起訴左拉。左拉在友人的陪伴下出庭,他說:“上下兩院、文武兩制、無數(shù)報刊都可能反對我。幫助我的,只有思想,只有真實和正義的理想……然而將來,法國將會因為我挽救了她的名譽而感謝我!”
最后左拉被判罪名成立,流亡海外。
然而,歷史的糾錯行為終于站在了左拉這邊,1906年7月,即左拉去世后第四年,法國最高法院重新宣判:德雷福斯無罪。軍方敗訴。法院和政府承認(rèn)了自己的過失。
茨威格說:“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他!笔堑模恳粋文字都意味著選擇,因為文字也是有方向感有態(tài)度的,也會選邊站。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