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新疆無傳奇
-
文_劉亮程
一
這些年來有關新疆的文字、繪畫、影像非常之多,這是一個被看見最多的時代,也是一個被遮蔽最多的時代,無數的“看見”在遮蔽更大的現(xiàn)實。記錄本身是一種遮蔽。沒有一種記錄可以替代生活,沒有一種記錄可以完整地告訴我們一個地方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能看見生活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點、某一個小小的角落。就像我們今天在談論這樣一個宏大的話題的時候,我們對中亞又了解多少呢?我們僅僅是生活在中亞新疆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里面,我們對中亞其他國家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的,我們僅僅只是在古代文獻中、在古代的廣袤的地理概念中知道這樣一個概念,除此之外,中亞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
今天我們席地而坐在這樣一個代表中亞的地毯上,跟大家暢談中亞的時候,其實我們能夠說的僅僅是我們生活的那個小小的范圍,我們可以感受到的那一片小小的陽光,能夠傾聽到的那一陣細微的風聲。劉小東的繪畫呈現(xiàn)了和田玉龍喀什河里那一灘石頭,我非常感動,那一河灘的石頭和在亂石中掏玉的人們,從來沒被如此真實地看見過。和田除了給內地貢獻了它的美玉,還給內地貢獻了一個神。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我們漢地人門上掛的門神有一位就是和田人。唐王李世民年老的時候,晚上睡不著覺,眼睛閉著,旁邊就布滿了鬼魂,李世民害怕,就讓他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帶刀守衛(wèi)在床兩邊,整夜護衛(wèi)他睡覺,最后李世民也是憐憫兩位老將,就讓畫師把這兩位老將軍的像畫了掛在門上,一邊貼一位,這就形成了我們漢地的門神。這個門神中的尉遲敬德就是和田人。我們可以想想,唐代是一個多么開放的時代,它用全部的胸懷朝西開放,接納西域,也就是我們所說中亞這個區(qū)域內的許多個民族,他讓和田的一個少數民族大將帶刀侍寢在他的旁邊,這需要一個多大的胸懷?一種多大的信任?所以我們談中亞的時候,我們永遠需要向唐代學習,學習唐代的胸懷,唐代在中亞地區(qū)駐軍兩三萬,管理著比現(xiàn)在的新疆大好多的地方,眾多的民族。那是一個永遠需要我們向它致敬的時代。
二
回到當下的新疆,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小的故事,有關毛驢的故事。前年我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書名叫《鑿空》。這本書所呈現(xiàn)的背景是龜茲,是跟和田相鄰的另外一個地方,現(xiàn)在的庫車,它是古龜茲國的所在地。在新疆或者中亞的歷史上有兩個王朝值得我們重視,第一個就是于闐國,第二個是龜茲國。這兩個王國都存在了一千年之久,我們中原沒有一個王朝存在過一千年,而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有兩個王朝創(chuàng)造了最長壽命這樣一個奇跡。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就是庫車龜茲國的毛驢。
十幾年前,我因為寫一部散文集,來到了龜茲庫車這個地方。當時給我感覺最深的不是人,而是滿街的毛驢和毛驢車。當時庫車有四十萬人口,有四萬頭毛驢,四萬輛毛驢車。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這個城市似乎不需要汽車,一輛毛驢車坐十個人,四萬毛驢車一次把庫車人全部拉走!彼敃r確實是一個毛驢大縣,家家戶戶有毛驢,有毛驢車,毛驢是家里的幫手,像親人一樣住在自家的院落里面,跟人們一起生活。毛驢陪伴庫車人有史可記的歷史應該有三千年之久。遠在鳩摩羅什時代,佛教大師、翻譯家鳩摩羅什就騎著小毛驢往來于佛寺之間。后來庫車到了伊斯蘭教時代,阿訇騎的也是毛驢,往來于清真寺之間。直到解放以后,在我們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機械還沒有到達這些村莊的時候,毛驢還是人們主要的生活幫手。我在庫車的時候,被這些毛驢所震撼,當時我跟縣委書記提了個意見,我說毛驢是庫車的最大資源之一,當時庫車縣正在實施“一黑一白”的經濟戰(zhàn)略,所謂“一黑”就是地下的黑石油,“一白”就是地上的白棉花,我說庫車的資源優(yōu)勢不是“一白一黑”,而是“二黑”:地下的黑石油和地上的黑毛驢。我說黑石油可能十幾年以后就會被開采完,地下變成空洞,我希望當我們把地下的黑石油開采完的時候地上的黑毛驢還在,這是庫車人最后的財富。
我還提出一個意見,因為當時庫車的新城不讓毛驢和毛驢車進入。我說老城不讓汽車進入,整個變成一個驢車城,讓那些不管是乘車而來的,還是坐飛機而來的人們,直接到飛機場坐驢車進入龜茲古城,一步踏入千年龜茲,我說這樣的旅游如果做起來,肯定是毛驢會給當地人帶來財富。我們追求財富最終的目的是讓趕驢車的人能比開汽車的人有更多的收入。但是當地實行的政策是“消滅毛驢”,用三輪車替換毛驢。經過這十年政府的力促,前年我到庫車去的時候,庫車的街上基本上已經少見毛驢和驢車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種電動的,或者是柴油、汽油的三輪摩托。當地的農民也非常喜歡三輪摩托車,因為摩托車跑得比驢車快,經濟效益比驢車高。另外一個,三輪車不吃草,不需要用驢圈。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把驢和驢車留在了家里,因為毛驢是一個生命,這樣一個叫毛驢的生命畢竟陪伴了人們世世代代,許多人還依賴毛驢,他們依然喜歡在院子里停著驢和驢車,而不是一輛三輪車。三輪車沒有生命,毛驢是有生命的,干完一天活,回來拴在院子里面,當家人進進出出的時候,毛驢的眼睛在看,毛驢的呼吸在感應,毛驢的耳朵在聽,這樣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一下從生活中消失的時候,好多人會不舍,好多人會挽留,而庫車就有好多人在用各自的形式挽留這樣一頭毛驢,不讓它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我有幸在庫車來來回回走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長時間,有幸看到過一段被毛驢注視過的生活,我把庫車的那種生活總結為“被毛驢看見的生活”,而不是“被我看見的生活”。那樣一頭毛驢在我們的家園中,在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在看人的生活,這是我關注的。
我們在許多城市,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已經少有其他生命的眼睛在看人世了。我不知道大家關不關注這樣一個問題,當人的生活,當人世間的生活只被人看見的時候,這是一種什么生活?是一種孤單的生活,是一種不被看見的生活。人是不會相互看見的,我看你你看我的時候,只是兩只人的眼睛在看,沒有第三者,這樣的看見是孤獨的。我們需要人之外的注視,我們創(chuàng)造了上帝。如果這個世界有上帝的話,那么上帝必然存在于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存在于一頭驢,一條狗,一匹馬,一只螞蟻,甚至一只蒼蠅身上。我們人類的生活,或者人的生活,在被這些許許多多的生命的眼睛看見的時候,才是真實的,才是可信的,才不是荒謬的。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曾經有一頭毛驢,就這樣站在我們的身邊,用它那一雙上帝之眼在孤獨地、寂寞地、詭異地看著我們,我們不知道那是上帝之眼,把它誤認為是一頭毛驢之眼,最后我們把這頭毛驢殺了,人的世界從此只被人看見。
三
新疆是一個遠方,對于去過新疆或沒有去過新疆的人,它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沒去過新疆的人,新疆是文化心理上的遠方。去過新疆的人會加上一個遠,就是地理之遠。其實新疆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新疆塔里木盆地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的匯聚之地,古代的各大宗教曾經相遇在新疆,古代的幾大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勒泰語系等等,曾經在新疆相遇。那么多在世界各個區(qū)域發(fā)育成熟的文明,跋山涉水,在遙遠的新疆去相遇。這是一種奇遇。
新疆政府最近提出一個叫“會客廳”的概念,提得非常好。自古以來新疆就是一個會客的地方,它是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那么多優(yōu)秀的文化在新疆相遇。但是,我認為新疆又是一個末梢之地,所有的文明和文化到達新疆的時候,都到達了各自的末梢。它是漢語和漢文明的末梢之地,我們漢文化朝西北延伸到達了新疆,或者古代到達更遠的地方停下來,漢語和漢文化沒有再朝西北延伸。波斯文明、古羅馬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也是一樣的,到達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的時候,沒有朝東方延伸。印度佛教文明是一個特例,它經過新疆在內地生根。這些古代東西方文化和文明都到新疆這個末梢之地匯聚,用他們最后的一點力氣,用他們最后的一點智慧,用他們最后的一點熱情,在塔里木盆地完成了這樣一次相遇。這場千年相遇的結果是什么,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這是需要我們研究和思索的。
四
關于新疆旅游,我的工作室還創(chuàng)始了一種旅游概念——牧游。就是把“游牧”倒讀,叫“牧游”。我們中華文明一直是農耕和游牧兩種文化的混合,這種混合在唐代時達到了一個高潮。比如李白,他可以作為游牧民族、游牧文化或者文學的一個代表,因為他來自西域,他的詩歌和文學中呈現(xiàn)了農耕文學和文化從來沒有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浪漫的、草原疾風式的氣質。而杜甫恰好是同時代的農耕文化的代表。就是這兩種文明和文化一直在交匯,只是后來我們農耕文明一步步地向西前進,把游牧和游牧文化逼到了遙遠的邊疆,我們現(xiàn)在就很少談游牧文化了,也不把游牧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主要部分了。新疆廣大的區(qū)域在古代都是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兩三千年來,中華農耕文化一直在跟西域邊疆的游牧文化和游牧文明相互碰撞,經過漫長的戰(zhàn)爭與和平,融合了這些邊疆游牧民族,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主體文化。我們做“牧游”的概念就是讓大家重新認識什么叫游牧文化。為什么大家會認為李娟的作品這么好?就是因為她的作品中有一種游牧精神在里面,盡管李娟不承認,但是我認為是這樣的。什么叫游牧精神?就是在草原上四季游牧的這些游牧民族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和精神價值。你看李娟寫那些貧窮和苦難,她家的房子每個冬天都被風吹破,四面透風,住在那樣一個破房子里面,她一點怨氣都沒有。所有的苦難在李娟的作品中都是快樂的、向上的、好玩的、可笑的,這就是游牧精神。要是一個受農耕文化影響很深的作家,過上她這樣的生活,也同樣寫出這樣一本書,肯定是寫成訴苦的書了,哇,我的生活多么艱苦,風每天把我家的房子吹破,每天晚上我都蜷縮在被窩里、冰窖里面!李娟沒有訴苦,所有的苦難,所有生活中的折磨,所有青春的浪費,對于她來說都變成了一種快樂。當然也有憂傷,有寂寞,但這種東西完全不同于農耕民族的那種憂傷,她的憂傷都是朝上的,就像草的頭在陽光里生長一樣,永遠朝上,這就是一種游牧精神。我們這個“牧游”的概念也是想讓大家避開所謂的“景區(qū)”,把有牛羊放牧的地方,有牧民轉場的地方全部變成景區(qū)。大家到新疆去很失望,想看到牧民的生活看不到,所有的牧民被清出景區(qū),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商業(yè)化的接待。我們乘坐旅游巴士偶爾經過草原,看到一群一群的牛羊,大家會想停下來跟牧民去握手,到人家氈房去喝喝奶茶,跟牛羊照個相,但是沒辦法完成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隔絕了旅游中和當地人的接觸。我們做的“牧游”就是把景區(qū)之外的所有放牧的牧民都培訓成有單個接待能力的一個一個“牧游戶”,讓大家直接可以進入到牧民家里面去,去過日子,去過人家的日子,欣賞人家的美景。我們的口號是“跟著羊群去旅游”,看羊眼中的春草綠,聽羊耳朵里的風聲,感受牧民和羊的生活,這是一種回歸到游牧文明根基上的旅行形式。
五
我去年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叫《在新疆》。在新疆生活跟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生活有什么區(qū)別呢?沒有什么區(qū)別。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新疆就是一個遠處的生活,但對新疆人的生活來說,現(xiàn)實近在眼前,無所謂遠近。對一個作家來說,在任何地方生活都一樣,一個作家不需要有那么大的一塊地域、那么悠久的厚重的文化來成就自己的文學,那樣太浪費了,即使完成一部傳世之作,也不需要動用那么多的人文資源吧。在一個小地方生活很多年,思考很多年,獨自想一些事情,感悟一些道理,完成一部東西,一個作家的使命就此完成了。
我是新疆人,我在新疆出生、長大,這么多年未曾離開。新疆是我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無傳奇。對你們來說遙遠新疆的傳奇事物,對我來說都是平常,我沒有在我的家鄉(xiāng)看到你們想象的那個新疆,那個被遙遠化,被魔幻化,甚至被妖魔化的新疆。至少我個人的生活,我認為是平常的,我從來沒有書寫過新疆的傳奇。我從來沒有獵奇過新疆,因為新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熟視無睹的,我看著它們看了半個世紀,在我眼中它就是一個我生活的新疆。
如果說新疆有什么特別的話,我覺得它最大的特別之處就是讓我長成了這樣,而沒有長成歐寧那樣。它賦予我這種新疆人的長相,我是一個漢人,我這種長相大家看上去會很怪,像胡人。我在文聯(lián)上班的時候,經常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或者蒙古族朋友推開辦公室,用他們的語言跟我打問一個人,或者說一個事,我知道他們把我當成維吾爾族或者哈薩克族,或者蒙古族了。確實,我的這個長相聚集了新疆各民族的特性。早年我留點小胡子,到街上,人家都跟我用維語說話。后來我把胡子剃了,好多蒙古人認為我是蒙古人。你看我長得既像維吾爾族,又像哈薩克族,還有點像蒙古人,回族人也有點像,所以我坐在新疆的人群里就是一個區(qū)分不出來的東西。新疆這樣造就了我,它可能確實很特別,它怎么能把一個人造就成這樣呢?確實它有它內在的特別的東西。也許是新疆的干燥氣候,它的這種遙遠的地理環(huán)境使我有了一種看東西的眼神。新疆人的眼神,看東西跟內地人不一樣,我們的漢史中有“胡窺中原”這個詞,胡人老是窺視中原。新疆人的眼神就是“胡窺中原”的眼神,當然望得有點遠了。這種眼神確實跟新疆那種遙遠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一眼望不到邊,太陽直射下來,你的眉毛必須朝下沉,你的眼睛也要朝里凹,久而久之你的眼窩就深進去了,眼球就朝里面長了,你就變成這樣看人的一種眼神了。這是新疆與其他地方的區(qū)別之處,它讓我長成了一個新疆人。
六
那么,新疆在內地人心中又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我在北京也參加過一些研討會,聽一些學者說起新疆來,他們對新疆胸有成竹、頭頭是道。當他們不說新疆的時候,我感覺他們頭腦中沒有新疆。比如一個北京的文化學者在談論中國人的時候,他會說,我們中國人沒有宗教。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他腦子里面是沒有新疆的,沒有西藏的,沒有信仰伊斯蘭教、佛教的這些邊疆民族的,這就是一個中原知識分子或者知識精英的眼光、眼界,他說的“我們中國人”里面沒有新疆人。只有那些胸懷祖國、胸懷大地的人的眼中才有新疆,才有遼闊的邊疆和生活在此的各族人民。我們把眼光投到唐代,你想那時候好多文人志士,好多將士,胸懷國家,然后奔赴西域去參戰(zhàn),留下那么多輝煌詩篇。唐代是從上而下,從文人階層,到官僚階層,到國家上層,都有西域的,所以它才能有那么大的西域版圖。如果每一個內地人心中都沒有新疆的話,那么新疆有你們嗎?它也不會有,它也會忘記你們。
七
大家都說,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一般人可能會理解為新疆在地理上占中國的六分之一,這么大一個版圖,你到新疆以后才會看到中國之大。我的理解是,到了新疆,你其實是站在了國家的西北角上朝東在看你的祖國,看你的山河,看你的民族的歷史,你這樣看的時候,你的眼睛中加上了新疆這六分之一的版圖,加上了新疆這兩三千年的文化,加上了這些文化所賦予我們的所有內涵。你站在新疆看中國的時候,你的眼睛中不僅僅只有黃河、長江,還會有塔里木河,有額爾齊斯河,有伊犁河;你的眼中不僅僅有黃山、廬山,還會有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你的眼中不僅僅有唐宋詩詞,還會知道唐宋詩詞之外我們國家的兩大史詩《江格爾》和《瑪納斯》,還有維吾爾族悠久的木卡姆詩歌,還有《突厥語大辭典》,還有哈薩克、蒙古族等各個民族的文學和文化。你這樣看中國的時候,中國當然大了,你把新疆那六分之一的國土加到自己心中了,把那六分之一國土中的文化和歷史全部加給中國了,中國能不大嗎?這是從西北角上看中國的一種眼光,當然中國本就是大的,我希望大家都到新疆,站在中國的西北角上面朝東方去看一看自己的祖國,看一看自己的文化,這時候中國信心也就大了。
八
我曾經倡議,我們中國的漢語讀者多關注一下邊疆少數民族作家的寫作,我們不要把眼睛只盯上歐美、拉美那些國家的文學。其實在新疆肯定有同樣的有價值的文學,它們被翻譯成了漢語,它是我們中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個民族文學,是另一種語言的另一種思維,我們需要關注。我們不妨讀點新疆作家的東西。我一直在讀,只要是翻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作家的東西我都讀,我生活在新疆,用漢語寫作,但是還有那么多的作家,他們用維吾爾語、用哈語、用蒙語在寫作。寫作本身是一種秘密。我們需要知道別人的心靈秘密,我們需要知道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過著同一種生活的作家們在想什么。當我用我的一本書呈現(xiàn)出我的新疆生活的時候,我非常希望知道阿拉提·阿斯木用維吾爾語呈現(xiàn)了怎么樣的一種新疆生活?當我寫到了有關新疆的一個事件、一段生活的時候,維吾爾語是怎樣表達它們的?我們需要相互傾聽,相互看見,這幾種語言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每一種語言都在表述同一個地方,但是表述的肯定千差萬別。所以寫作的秘密真的是這樣,作家從事的就是這樣一種通過文學來顯露心靈秘密的職業(yè),通過文學來做溝通。我在新疆也談過,假如漢語和維吾爾語都不相互閱讀了,那么這是一種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如果翻譯成漢語我們還不相互看的時候,那么這不要說是國家分裂了,從心理上我們早就分裂了,都不相互閱讀,不相互欣賞了,這樣一種分裂可能是更徹底。
文學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心靈溝通術。文學是上帝留給人類的最后一個溝通后門。當我們用其他的形式不能保持正常溝通的時候,那么文學這種溝通就變成了最后的,因為在文學中作家呈現(xiàn)的是人,文學是一種講感情的藝術,我們講政治講不通,講國家法制講不通,講各種民族民間團體的約定講不通的時候,那么咱們就講感情,坐到一個毯子上講感情,這就是文學。最后來講感情,大家都回到人這個地位,把民族放下,把宗教放下,把文化放下,把政治觀念放下,坐到一塊兒講人的感情,最后是可以講通的,文學恰恰講的就是這一點。所以各民族之間相互的文學閱讀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我在新疆寫作,從未感覺到不自由。文學藝術是一種溝通術。假如一個作家不具備面對一個復雜題材的能力,那么你最好別寫作了。作家總是有辦法去繞過一個又一個的禁區(qū),去說那些不讓說的話,想辦法去寫那些不讓寫的東西,拐彎抹角,動用各種各樣的說法,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各種結構方式,把想說的話說出來,這是一個作家能夠做到的。如果我們面對那樣的一個題材感覺無話可說,或者無言以對的時候,那么你作為一個作家是有問題的。作家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復雜時代、復雜社會、復雜人性,想方設法言不可言之事,呈現(xiàn)不可呈現(xiàn)的事物,包括禁忌。
九
“7·5”事件之后鳳凰網采訪過我,我談到的一個觀點就是,“7·5”事件對于我們新疆人來說是一個大事件,對中國當然也是一個大事件。把時間拓寬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六十年中,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惡性事件。但是當我們把時間再往后推,推上百年千年,它則是一個小事件。我們中國要管理那么大的一個地區(qū),要跟這么多的民族去相處,建成一個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有些代價是需要付出的。大家看看西域歷史就會感覺到,從唐宋到現(xiàn)在,尤其清朝、民國,新疆戰(zhàn)亂不斷,類似于“7·5”這樣的事件非常之多。清代、民國時期新疆的基本狀態(tài)就是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處處烽煙。恰巧建國之后這六十年是新疆兩千年歷史上和平、安定最長的一個時間段,所以大家要珍惜這樣一個時間段,不要因為像“7·5”這樣一個小事件否定了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7·5”事件之后,我們在新疆,該怎么生活還怎么生活,各民族該怎么相處還怎么相處,生活的基本面還是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我相信就像李娟所說的,時間和生活可以把許多東西消磨掉,包括仇恨,甚至也包括愛,消磨到最后,各個民族都把自己身上那一點刺消磨得差不多的時候,那么就能很好地在一塊兒生活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宗教等等,我提出的一個觀點是,在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居住生活的環(huán)境下,可能每個民族都需要放下一些東西。比如我是漢族,我需要放下一些漢族的東西,我是維吾爾族,需要放下一些維吾爾族的東西,大家都放下一些東西,騰出一部分心胸來,去容納其他民族,這是在一起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比如我跟阿拉提,我們在一塊兒吃飯、喝酒的時候,他把一些維吾爾族的東西放下來,我也把漢族的東西放下來,我們湊成一桌子。在一個飯桌上,有漢文化的東西,也有維吾爾族文化的東西,那大家其樂融融,這就是一種包容,生活中最簡單的一種包容。只有有這種包容,生活的細節(jié)才可能一點一點地影響一個大局,最后讓這樣一種和諧的東西往下延伸。誰也沒辦法改變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生活的現(xiàn)實,誰也沒有能力把新疆分裂出去,這都是做不到的。這個大的現(xiàn)實就是新疆各民族必須在一塊兒生活,而且必須找到能夠生活得更好的方法去共同生活,這才是新疆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必然之路。
選自《散文選刊》(上半月選刊版)2013年第1期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