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種種美好的背后,繪本也有可能會帶來“不能承受之重”。
對于沒有孩子的人來說,給娃講故事是多么天經地義的事啊,聽起來像是個可以信手拈來的節(jié)目:溫馨、寧靜、安詳……一如那首歌所描繪的情境:“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等有了孩子以后你才會意識到,今日今時給娃講故事相當?shù)貏诿駛。繪本嘛,雖然一共沒多少頁,可十有八九是精裝版,外加彩色印刷,價格自然不菲。如果孩子迷戀某個特定的系列,那就更沒完沒了了。你知道《瑪?shù)倌取芬呀洺隽硕嗌俦締幔?0本,這個數(shù)字還不包括貼紙書版本的。貝貝熊系列呢?88本。我認識不少孩子居然是全輯擁有的,幸虧小兜對這兩套書不是特別感興趣。
以上談的還只是金錢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就更不用提了。我的同事帶孩子從廣州去香港,給娃準備了一本繪本讓他路上消磨時間。直通車的車程也就兩小時,孩子纏著她把同一本書念了10多遍。這其實很正常。按照比亞翠斯·洛奇在《故事和你說晚安》中的說法,在華德福學校通常同一個故事要講3個星期,以便孩子們能完全消化吸收。88本貝貝熊系列乘以3個星期等于……5年?我真的沒算錯吧?
不得不承認,給孩子講繪本從盡義務到享受愉悅,要經歷一個不斷調整、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通常來說,大部分兩歲以下的低幼讀物對于成年人來說沒有太大吸引力。這就好像陪孩子看動畫片,如果總是看《天線寶寶》,實在不能說是享受。可是等娃再長大一點,跟她一起看一休哥、加菲貓,或者是宮崎駿的動畫片,我也能看得挺高興的。同樣的,小兜兩歲之前,給她講“米菲”系列或者“噼里啪啦”叢書等低幼繪本,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義務。她從兩歲開始接觸《猜猜我有多愛你》《爺爺一定有辦法》等相對復雜一點的繪本,這些我也挺喜歡的,念給她聽的同時自己也覺得是一種享受。而4歲又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從那時起,我們彼此都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
其實,現(xiàn)在市場上的優(yōu)秀繪本數(shù)量早已超過任何一個孩子的需求,再好的飯也不能吃撐了。在來自全世界的、浩如煙海的、價格不菲的繪本中,毫無經驗、初為父母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興趣(并且是不斷轉移的興趣)挑選最適合的繪本,并且用孩子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講述,這絕對是一件考驗能力、考驗智慧、更考驗品味的事。
在給自己的娃講繪本這件事情上,真的沒有專家。繪本的挑選和講述,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每個孩子的天性和喜好都不一樣,對于你的孩子而言,你就是唯一有可能成為專家的人--因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才愿意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他(她)量身定制屬于他(她)的繪本之路。
一件事情如果注定躲不過去,那就只能把它當項目來做,不停地琢磨如何能用多快好省的辦法把它干得漂亮。所以你必須飛快地學習,迅速武裝自己,從繪本的門外漢自我提升到一知半解狀態(tài),再升華到準專家境界。而且這個過程一定要趁早,晚了就來不及了--孩子最需要你指導的繪本時光也就是那么短短的幾年,讓他們在最合適的年齡與最合適的繪本相遇,才是一件最自然、最美好的事。
附:《小兜語錄》之哲學篇
iPhone 4S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Siri,據(jù)說,它智能到可以跟人進行哲學對話,包括關于人生及婚姻等等話題。我們家不需要Siri,因為有小兜。從娃三歲開始,兜爹經常跟她進行所謂的哲學對話,每次都讓一旁的我忍俊不禁。
兜爹:“小兜,我們來討論哲學問題吧。你認為生命是什么?”
當時小兜正好經過一片灌木,于是她回答:“生命就是綠葉。”
嗯,有點禪宗的意境。
兜爹:“那愛又是什么?”
小兜:“愛就是大氣球。”
我在一旁突然想起,自己在“少年強說愁”的年紀曾寫過一篇文章,大致的內容是說,生命中絕大多數(shù)似是而非的愛,就像一個個色彩斑斕但易逝易破的氣球。
兜爹:“人在社會中是很容易被扭曲的,你覺得自己有沒有被扭曲。”
小兜先是回答“沒有”,然后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我只有屁股可以扭。”
兜爹:“小兜,你認為世界的本質是什么?”
小兜:“是一個洞。”
我跟兜爹面面相覷。
兜爹:“你認為什么東西是永恒不變的?”
小兜:“百寶箱。”
唉,敢情娃是個物質主義者。什么百寶箱,你以為你是杜十娘嗎?
兜爹:“你覺得人和人的關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小兜:“就是非誠勿擾。”
必須一提的是,這個對話恰好發(fā)生在情人節(jié)的夜晚。面對娃無厘頭而又意味深長的回答,我和兜爹目瞪口呆。事實上,我們家?guī)缀跏遣豢措娨暤模蚁肓税胩觳排靼,小兜是假期在我娘家跟她外婆一起看過幾集《非誠勿擾》。
兜爹:“那社會的本質又是什么?”
小兜:“朱健剛,你累不累?!我看你是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