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二
茶的古字是“荼”,但荼是個多義字,苦荬菜是荼,山茶是荼,茅草也是荼,實在不易分開,所以陸羽給荼減了一畫,變成了茶(當(dāng)然嚴格說來不是陸羽干的,他寫《茶經(jīng)》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通行的茶字,但他的著作太出名了,所以先把帽子扣給他)。飲茶有茶道,其道近乎禪,所以歷來有茶禪一味的說法。我雖然也飲茶,不過體味跟禪道還是相去甚遠,不過是飽口腹之欲,頂多可以說吾道近乎饞。
我對喝茶的最初觀念是從母親那里得來的。老一輩上班族大都是無茶不歡的,我母親更是典型。每天上午必然要泡一大杯濃茶,喝到午飯之前。她泡茶用的是個水果罐頭瓶子,瘦長的那種,有點像現(xiàn)在超市里賣的雀巢咖啡伴侶的罐子。瓶子胸部還用細毛線纏了寬寬的一圈護手,積年被茶水流浸,已經(jīng)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辦公室其實有公家的白瓷缸子,但那是招待來人的,她的茶杯是個人用品,自己用著舒心,也有廢物利用和不占公家便宜的意思。最早的印象里,她是喝茉莉花茶的,所以茉莉花被茶葉染成灰白后躺在茶梗中間的畫面,就永久地凝結(jié)在我的記憶里。藏書家蕭銅在文章里寫到,北京張一元八十年代賣得最好的茶就是茉莉茗眉,也可見那時候北方喝茉莉花茶是最普遍的。后來母親混上了領(lǐng)導(dǎo),也時而會有人送龍井或是碧螺春來,這以后才慢慢地知道茶原來還有這么多種,這么多講究。當(dāng)然那時候我是小孩子,頂多暑假跟著她上班的時候玩渴了隨便喝她幾口沖過幾泡的淡茶,她也不讓我多喝,喝多了會睡不著覺,給她搗亂的。再者,她的茶濃,就算有茉莉香,也是苦哈哈的,在我真的是“水厄”,我更喜歡去“撅尾巴管”上對著口灌。那時候濟南的泉城路還是老街,夏天時路邊小店有賣大碗茶的,最早真的是大海碗,淡淡的茶水八分滿,里面總還有幾根倒茶時一起傾出來的茶梗,上面蓋塊方玻璃防塵。后來就都改成了細高的玻璃茶杯,上面蓋的方玻璃片也相應(yīng)改小,一張小桌能放更多的茶水了。價錢大概是五分、八分,進而一毛兩毛的樣子。高小至初中的時候,去城里逛書店或是公園,一天下來渴得不行,父親會給我買一杯,趕緊著咕咚咕咚倒進肚子里去。這時已經(jīng)不那么畏苦,反而能喝出點甘甜來了。到1995年以后,隨著超市小賣部普及了瓶裝飲料,賣茶的就幾乎不見了。
第一次自己買茶葉是大一軍訓(xùn),輔導(dǎo)員讓我這本土班干部去信得過的茶葉店買些茶葉,泡了給同學(xué)們在訓(xùn)練中解暑。于是就巴巴地騎車專門去了泉城路上的一家老店,進去看西洋景般瞅了半天,后來終于買了兩斤幾乎是最便宜的茉莉花茶,24塊一斤,半斤半斤地稱好,放書包里回去交差了。輔導(dǎo)員聽我報賬時嘴角似乎是微微撇了一下,大約是嫌我買得差了,不過也沒說什么。之后的泡茶實在是個難題,因為自己沒泡過茶,不知道那一大開水壺該放多少茶葉。開水壺就是現(xiàn)在食堂小餐館裝免費粥的那種,上面蓋子帶保險,下面兩個水龍頭出水,裝滿了能有個四五十升水,得兩個小伙子抬到操場上去。于是蒙著在灌水前投了兩把茶葉進去,每次都是我在茶葉包里能抓起的滿滿一把的量。灌上水后覺得顏色不夠給勁,又抓了一把半,然后就苦了。好在同學(xué)們?nèi)萑潭榷己芨撸瑳]人提意見,而且有幾個同學(xué)高中復(fù)習(xí)都是靠濃茶撐過來的,聽我謙退地為苦茶道歉后,還不屑道“這算哪門子苦”。這之后就掌握在每次兩把還略欠,淡淡的正好回甘生香。
小時候聽了不少茶的傳說,因此也對這一個字很有些尊重。“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會時常在各種場合從心底冒上來,憧憬一個“紅泥小火爐”(雖然這是說酒的)、“相對兩不厭”(雖然這是說山的)的場景。但大學(xué)階段我自己還是不泡茶不飲茶的,只是把這點小尊重算作可望不可即的風(fēng)雅。偶爾出外聚餐,點一壺菊花水,也不肯認同它為茶,因為覺得沒茶葉怎么能叫茶呢。這點偏見到了很晚、大約是2006年第一次下韓國烤肉館子的時候才得以糾正,因為實在是喜歡喝他們給的大麥茶,覺得不加茶葉的飲料也夠了提升到茶這個檔次的資格,終于認同了花草茶、水果茶后面的茶字。
真正自己開始喝茶,是2005年在北京的高校里做雜役時。當(dāng)時在我辦公室隔壁的是物理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024 授,胖胖的,待人熱情,聲音洪亮,學(xué)生同事來找他,總是先招呼落座喝茶,然后談?wù)。所以時常能聽他純正響亮的京片子:“來來來,坐!我這兒有大紅袍,新的,也有鐵觀音,你喝哪樣?”沖茶倒水,來人一番交代之后,“哦--”的一聲拖腔,開始答疑。因為景仰老先生的學(xué)者風(fēng)范,于是大紅袍和鐵觀音在我的觀念里,格調(diào)就拔高了很多。有次在一個福建人那里買了套辦公家具,福建人送我一盒鐵觀音,算是一點小意思。我自然高興得不得了,等閑下來就開一包泡起來,果然香氣四溢,于是更加地愛這種靜坐細品的運動了,由此漸漸養(yǎng)成了獨自泡杯茶,營造個小世界的習(xí)慣。只是喝什么還是隨緣,西湖龍井、信陽毛尖、日照雪青、鐵觀音、茉莉、貢菊……反正自己工資低,買不起茶就到處蹭,蹭到什么喝什么。
后來一位我視作兄長的朋友,嫂夫人做起了普洱生意,他也身體力行地推廣喝普洱。我們常在他家的茶店里飲茶座談,從而又開始接觸這種可以拿去“鑒寶”節(jié)目開價幾千萬的“寶貝”,以至于現(xiàn)在幾乎只喝普洱了。普洱我喝了之后會餓,餓到手腳發(fā)麻渾身顫抖,就是所謂的“醉茶”了。所以喝普洱時總是要佐以茶點,或者在茶里添些“料”。經(jīng)過試驗,新疆的干杏和普洱一起泡,味道香甜,韻味宛轉(zhuǎn),最適口。六分普洱、一分鮮奶兌在一起,就得到很純正的奶茶,若再適量添加可可粉或者奶酪,更添風(fēng)韻。這濃濁的奶茶,比起以前透亮杯子里上下沉浮的“一旗一槍”,倒更有昂然古意。
那位兄長品茶的本事我沒學(xué)到什么,但他說過一句“也不要多貴的茶,四五十一餅就可以是很適口的了”。這句話成了我買普洱的圭臬,現(xiàn)在就照著這個價在網(wǎng)上買,有“口味標桿”之稱的“大益7572”當(dāng)然買不到,不過有些不出名廠家的主打,差不多就是這個價錢,口感也很不錯。
關(guān)于賣茶,還有個可樂的事件幾乎已被忘掉。那年我們?nèi)テ嚧笫澜缳I車飾,逛到一家潮州人開的店,老板屁股沉,一邊坐著指給我們介紹,一邊自己優(yōu)哉地喝功夫茶。手下的小工忙碌地出入,路過時也不廢話地仰脖就是一盅。領(lǐng)導(dǎo)和我“心異之”,也觍起臉來各討一盅,不想這茶有特殊的香氣,似花香,似薄荷,又俱不似。連忙討教,老板解說這是家鄉(xiāng)的鳳凰單樅,就是以香出名。我倆咂了一盅又一盅,終于按捺不住喜歡,問老板可有存貨,能否賣我們些。老板答整包的還有一斤,不過家鄉(xiāng)時常來人供貨,先滿足我們倒無妨,然后施施然上樓去托了一大包茶葉下來,作價若干賣與我們。當(dāng)然我們也不含糊地要了他家些車內(nèi)飾。回去后兩人對坐品茗,相顧不禁莞爾,那老板茶不離身,卻也沒想到開汽配店而做起了茶葉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