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上,犀牛的暴脾氣是有名的,其他生物根本不敢接近這些龐大的家伙。但小小的犀牛鳥是個例外,它們悠然地立在犀牛寬廣的身體上,蹦來跳去。犀牛對它們確實脾氣好得很,原來其中有奧秘:犀牛的皮膚雖然堅厚,可是皮膚皺褶之間卻又嫩又薄,一些體外寄生蟲和吸血的蚊蟲便乘虛而入,從這里吸食犀牛的血液。犀牛又癢又痛,可除了往自己身上涂泥能多少防御這些昆蟲叮咬外,再沒有別的好辦法來趕走、消滅這些討厭的害蟲。而犀牛鳥正是捕蟲的好手,它們成群地落在犀牛背上,不斷地啄食著那些企圖吸犀牛血的害蟲。犀牛渾身舒服,自然很歡迎這些會飛的小伙伴來幫忙。除了幫助犀牛驅(qū)蟲外,犀牛鳥對犀牛還有一種特別的貢獻。犀牛雖然嗅覺和聽覺很靈,可視覺卻非常不好,是近視眼。若是有敵人逆風(fēng)悄悄地前來偷襲,它就很難察覺到。這時候,它忠實的朋友犀牛鳥就會飛上飛下,叫個不停,提醒它注意,犀牛就會意識到危險來臨,及時采取防范措施。于是犀牛和犀牛鳥形影不離地生活在一起。
這一對看似相距甚遠的個體在自然界合理搭配,構(gòu)成了一個很獨特的共同體,兩者之間不是對手,而是伙伴,你幫助我,我?guī)椭,互相取長補短,就這樣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雙贏。
人類生活同樣如此。蕓蕓眾生忙碌在大千世界,他們都離不開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永遠是緊密相連的一對孿生兄弟,是兩種不同的人際互動關(guān)系,但很多人覺得競爭對手就是對手,沒有合作的可能,其實這是走進了一種誤區(qū)。只有走出這種誤區(qū),從競爭走向合作,達到雙贏才是最好的結(jié)果。凡是成就大事業(yè)者,無不具有此種智慧。
1973年,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石油危機席卷全球。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價格由年初的每磅六角到秋后竟暴漲到每磅四至五港元。塑膠制造業(yè)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未儲備原料,被迫停產(chǎn),瀕臨倒閉。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石油危機,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只是略有上漲。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為進口商家壟斷,香港的各進口商利用商界因石油危機產(chǎn)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又因為炒家的介入,把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在這場關(guān)系著香港塑膠業(yè)生死存亡的危機中,有著充足原料的李嘉誠并沒有心中竊喜,落井下石,趁機踩壓競爭對手,而是挺身而出,掛帥救業(yè)。在李嘉誠的領(lǐng)導(dǎo)和牽頭下,數(shù)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lián)合塑膠原料公司。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對方不予理睬,F(xiàn)在由聯(lián)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很快達成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此形勢下,其他原料進口商不得不降價。李嘉誠還從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于市場價格一半的錢救援停工待料的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的原料后,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二十萬磅硬膠原膠,以原有的價格轉(zhuǎn)讓給了需要量比較大的廠家。在這次危難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幾百家。在李嘉誠的鼎力幫助下,一度籠罩全港塑膠業(yè)的陰云消散了。李嘉誠也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yè)的“救世主”。
李嘉誠先生當年拯救香港塑膠行業(yè)的義舉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從此李嘉誠先生在香港商界的江湖地位一舉奠定,他的事業(yè)更是一帆風(fēng)順。俗話說“商場如戰(zhàn)場”,商場上的同行更是冤家對頭,但睿智的李嘉誠沒有將同行看成對手,而是將他們看成自己的伙伴,尤其是在這些小商家們面臨困境時,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們死里逃生,于是對手變成朋友,自然商家贏得了生存的空間,李嘉誠贏得了人氣和生意,本應(yīng)你死我活的對手實現(xiàn)了雙贏。商場中的你死我活只會導(dǎo)致惡性競爭,而雙贏才是最好的結(jié)果。
陳立濤和趙立志都是在旅游區(qū)開飯館的,在同一條街,同樣主營名菜“炭烤松茸”。同行是冤家,兩人都想把外地游客攬到自己的店里,所以都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拉攏顧客。兩人為此爭得你死我活,都夸自己的松茸最原生態(tài),口味最正宗。但是,野生松茸是一種很少見的珍貴山珍,并不是每天都有好運氣,能收到好的松茸,因此有時把顧客爭到了,卻不一定有松茸供應(yīng),這樣顧客高興而來,失望而去,自己的生意也受損。兩家因此都很苦惱,后來的一天,陳立濤沒收到松茸,他心血來潮,將顧客介紹到了趙立志店里,這樣一來,顧客滿意,趙立志感激。再后來趙立志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在自己沒貨的時候,也幫陳立濤介紹生意,你來我往,兩家飯館相互幫助,相互照顧,使得慕名而來的游客很少撲空,兩家的生意越來越好。
有些事兒是單獨個體很難做到或做好的,就如陳立濤和趙立志就不能保證每天都能供應(yīng)野生松茸,但兩人相互照顧,構(gòu)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大大提高了供應(yīng)能力,因此提高了信譽,穩(wěn)定了客源。原來的相互爭斗變成了共同贏利。這實在是利他利己利顧客。
人們常說“一山容不下二虎”,在自然界中或許還有些道理,但在人際交往中是一個誤區(qū)。我們要有容人之量,要能騰出一點空間,讓對手生存,進而找到一個雙贏的契合點。將你死我活變成雙贏,這才是人際交往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