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與口才是歷史的寵兒。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也創(chuàng)造了語言,而語言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歷史上那些才學出眾的人物,基本上個個口才了得、能言善辯,甚至還有一些是很了不起的演說家。遠則如孔子、蘇秦、張儀、德摩斯第尼等,近則如毛澤東、周恩來、拿破侖、林肯等。
記得小時候最愛聽袁闊成老師的評書——三國演義,尤愛“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那一段,殺敵于無形之中,每每聞及總是吹噓不已。朱自清老先生也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說話里。”意思就是說在人際交往當中除了會做事,你必須還得會說話。想想看,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好口才,不能把自己所想很好的表達出來,那將是何等的尷尬。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時曾這樣總結(jié)政府官員的“說話”能力:“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怎么能使群眾信服呢?”這就是口才不好造成的民政之間溝通不暢以至影響到國家的公信力。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說過:“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越來越多的地區(qū)、部門、單位在招聘人才、選拔人才時,早已不滿足于看檔案與筆試,而是一定要再加面試、口試、答辯,甚至還要舉行競選演講大會。
我們的時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口才,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反過來講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由此,我們得出人才貴在有口才,有口才的人才一定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