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整首詩沒有完整的景物畫面,沒有游覽者的行動過程,它只是擷取了兩件事物——聲音與光的變化,便恰好地呈現(xiàn)出“空山”的靜謐與幽深,以及含蘊于其中的深長意味。
如果說,世界根本是個“無常”,海也會枯石也會爛,但那種過程不是某個人在某個當下可以體會到的,它有賴于知識和推理。而聲音和光,則無時不在變化之中,無時不在演示無常,只是它太平凡,人們未必能注意到。
王維在這首詩中用了一個特殊的選擇,將它凸現(xiàn)出來了。
這里寫到的聲音是不見其人而但聞其聲,它是虛渺的,若有若無的,好像浮動在一個不能確切把握的地方;而光,是黃昏時透過樹林投射在幽暗的青苔之上的陽光,它也是虛渺的,若有若無的。你凝聽著那個從虛空里傳來的聲音,想要確認它、捕獲它,可是它已經消失了;你凝視那個浮動的光影,想要感受它、體會它,可是它已經黯淡下去。聲音和光處于“有”和“無”的邊界,把人心從“有”引入到“無”。在一瞬間,你也許能夠對世界的真實與虛幻獲得一種生動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你如果知道佛家所說“五蘊皆空,六塵非有”的理念,這一刻難免會想起它。
不過王維寫的是詩,不是佛學講義。詩止于感性,它給出了提示,讓人受到感染,然后停留在意味深長的瞬間。終究,禪的本質是悟,不是一個依賴言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