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用醬蘿卜煲湯,這是一種很好喝的瓦罐湯。
醬蘿卜是流傳于湘贛邊界地區(qū)江西永新縣民間的一種特色食品,由干蘿卜和優(yōu)質(zhì)糯米制成,采用純唐代工藝炮制,將最水嫩鮮美的大蘿卜切成兩半,放上鹽巴,在大缸里或者壇子里腌制一段時間,再拿出來放在太陽底下曬干,然后裝回壇子里,密封,里頭最好放上一些稻草,一層蘿卜上放一層稻草,這樣可以縮水,保溫。時間一長,蘿卜上面就鋪滿了一層一層白白的沙。這種沙可以吃,甜甜的,咸咸的,口味適中。
種蘿卜容易,曬醬蘿卜就不容易了,費時費力,需在一年中陽光最充足的夏季進(jìn)行曝曬。夏季多雨,天氣說變就變,但是醬料卻不能有一滴雨水掉進(jìn)去,否則就全部成了廢料,所以要經(jīng)過每天反復(fù)的蒸曬翻騰才能制成。曬醬蘿卜的過程十分不易,光是醬料的蒸曬就需要至少半個月的充足陽光。在吸足了陽光的醬料的輔助下,蘿卜還要曬上至少十天半個月才能成為咸甜適中的醬蘿卜。如果連續(xù)碰上大雨,就算不淋濕,蘿卜在陰涼地方久了也會因為曬得不好而發(fā)霉。
醬蘿卜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實屬上乘的保健食品,常食用有消暑止渴、補腎強心、生津利腸之功能。吃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吃法是用來煲湯,再加上一只老鴨。或者用來烹泥鰍、魚和雞等,既去腥味又可調(diào)劑湯的味道。
據(jù)《永新李氏族譜》載:公元1487年,李氏基祖天麟翁從廬陵徙至永新枧田村,開始了醬制品加工,至今歷時600余年。相傳,當(dāng)年永新許合子被選入宮中作為歌女,由于她美艷的容貌、婀娜的身材、活潑的天性和甜美的歌喉而深受皇帝寵愛,享有“大唐歌妃”的美譽。也正是這位大唐歌妃向皇帝(唐玄宗)推薦了產(chǎn)自永新的醬蘿卜老鴨湯,皇帝品后大悅,驚呼味美至極,隨即賞賜群臣。又經(jīng)群臣推贊,醬蘿卜老鴨湯的聲譽越發(fā)卓著,成為名揚天下的“大唐靚湯”。難怪后來有人說:“喝了這罐湯,皇帝可不當(dāng)”,可見醬蘿卜老鴨湯的美味的確不同凡響。
美女豆腐
美女豆腐也稱栗子豆腐或麗子豆腐。當(dāng)?shù)胤窖越凶隼趵踝佣垢ɡ趵踝釉谙孚M邊界地區(qū)讀作Lia Lia Zi)。 眾所周知,韓國美女如云,國際美容研究機構(gòu)經(jīng)過長期觀察和調(diào)查分析,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原來韓國女性特別喜愛并且經(jīng)常食用一種儷子豆腐,這是一種用山上的野生栗子,經(jīng)洗凈、磨漿后釀制而成的天然食品,有涼拌、熱炒等多種吃法,吃起來有點澀澀的味道,這種澀澀的成分名叫“丹寧”, 能夠與侵入人體內(nèi)的鉛、汞等多種危害女性膚色的重金屬離子結(jié)合,形成絡(luò)合物排出到體外,從而達(dá)到排毒養(yǎng)顏的作用——儷子豆腐正是井岡山百姓所稱的栗子豆腐或麗子豆腐,在日韓等國極受愛美女性的推崇,已經(jīng)贏得了美女豆腐之稱。如今,井岡山的美女豆腐已經(jīng)走出國門,逐漸名揚世界了。
藜蒿:鄱陽湖里的草,南昌人餐桌上的寶
“鄱陽湖里咯幾根子草,南昌人飯桌上變成了寶。蓬蓬香咯日子紅火火咯過喲,活得有滋又有味,賽過那藜蒿炒臘肉……”,這是電視連續(xù)劇《松柏巷里萬家人》的主題曲《藜蒿炒臘肉》里的一段歌詞,這是用南昌方言唱紅的歌曲,在南昌街頭唱響,深入人心。
南昌人喜愛藜蒿的味美,藜蒿在人們的心中分量很重。而在所有的搭配中,藜蒿和臘肉的搭配可以說達(dá)到了最高境界,因此,招待外地朋友,藜蒿炒臘肉也成了南昌人的首選,是必備的一道菜。在東莞,一般的江西菜館,都可以點到這道菜的。
“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這是一句在南昌耳熟能詳?shù)脑,這根草說的就是“藜蒿”。
藜蒿是長在湖里的草,屬于無公害蔬菜,其味甘、性平,可清熱、利濕、殺蟲,一直為南昌人所喜愛,已成為最熱門的贛菜之一。
藜蒿炒臘肉在2008年被奧組委服務(wù)部相中,在對其色香味進(jìn)行層層評估把關(guān)之后,被列為中餐“奧運菜單”主菜。
藜蒿作為南昌的特色品牌蔬菜之一,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扶持的無公害農(nóng)產(chǎn)品。成為南京、廣州、香港等地市民餐桌的香餑餑。
每到陽春三月,江南鶯飛草長的季節(jié),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湖面上,青青的碧波之間,飄滿了一種綠色的野草。早先湖邊的人們尚未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他們用釘耙和鐮刀胡亂地在水上收割,然后一船一船地裝回家里喂豬,后來,有人試吃了一次,發(fā)現(xiàn)這是何等的美味,于是,它成了漁民家中餐桌上的寶,漸漸傳開了。如今,則是整船整船地被運到南昌市的撫河橋碼頭,整個南昌市的各大批發(fā)菜市,有著堆積如山的綠色藜蒿。
與此同時,在南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掐著它碧亮青翠的嫩莖。就這樣,這種奇特的類似于中草藥的芥香,混合著臘肉的咸香,飄滿了南昌市的每個角落。藜蒿炒臘肉這道菜,也享有了“登盤香脆嫩,風(fēng)味冠春蔬”的美譽。
菜尚未起鍋,便滿屋子溢香,引人食欲,待得端上桌來,但見藜蒿脆嫩青綠,臘肉油亮金黃,黃綠相映,珠聯(lián)璧合,真乃玉盤珍饈!只看一眼,便使人精神大振,食欲陡增;只吃一口,便令人唇齒盈香,胃口大開。
藜蒿炒臘肉這道菜,是在異鄉(xiāng)的南昌人到餐館請人吃飯,或者聚餐,進(jìn)江西餐館的必點菜。“藜蒿炒臘肉”作為一種打上濃郁的鄉(xiāng)土印記的菜肴已經(jīng)印在了南昌人的記憶之中,成為所有南昌人,特別是那些漂泊在外的南昌人的精神圖騰。
制作方法:
先把藜蒿根后的嫩莖掐成半寸長一段,再把臘肉切成片,外加一些蔥段。炒時先炒臘肉,后加入藜蒿和蔥段煸炒,加入湯料,片刻起鍋,淋上小麻油即成。
黃燜石雞與清蒸石雞
石雞,是很多人都向往的一種野生名菜。石雞,其實就是石蛙,江西永新方言也叫“石蝎固”。當(dāng)然,名聲在外的要算廬山的石雞了。
廬山石雞生長在陰澗巖壁洞穴中,又名赤蛙、棘腦蛙,體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強壯,因其肉質(zhì)鮮嫩,肥美如雞而得名。
廬山石雞晝藏石窟,夜出覓食。形體與一般青蛙相似,但體大,肉質(zhì)肥嫩鮮美,一般體重三四兩,大個的重約一斤左右。
在井岡山地區(qū),人們一樣喜歡石雞,這里一樣有肥美的石雞可吃。
石雞不僅好吃,還很補身子。在過去的那些艱難歲月,貧苦人家沒什么好吃的,要是誰家在山上地里干活的時候能抓到一只“石蝎固”,用來補補身子,那可就像得了寶貝似的。據(jù)說,把石雞清蒸了給坐月子的女人吃,她就能有更多的奶水喂孩子。
每年一到秋收季節(jié),稻田里金黃的稻子收割了,農(nóng)家人沒事,就開始上山下地挖紅薯,經(jīng)常能挖到青蛙。如果運氣好,也能挖到石雞。
江西屬于丘陵地帶,是個山多林多的省份,除了廬山,許多山里都生活著這種野生的石雞。各大餐館中以石雞為原料的菜肴比比皆是。野生石雞肥美,只要清燉就很香了,像清燉石雞,是江西人常吃的一道菜,更是江西菜館里的明星菜。
制作方法:
將石雞斬頭去爪,洗凈內(nèi)臟,切成塊狀過油,加黃酒、醬油、鹽、高湯用小火燜熟,用旺火收汁,淋香油即可。此菜醇香肥美,味道十分可口。
制作方法:
把石雞洗凈,切去頭蓋,剖腹去內(nèi)臟,斬去爪,洗凈晾干。姜蔥洗凈,蔥取蔥白切段,姜切片。
取燉缽或大碗一只,石雞背朝上放入,澆入高湯(或清水),加精鹽、臘豬油、姜片、部分蔥白、味精,入籠旺火蒸;蒸至石雞酥爛,揀去姜片,再撒下剩余的蔥白即成。
蔥油蒲蛋
用雞蛋做成各種菜肴,省時省力又好吃,青椒炒蛋、苦瓜蒲蛋、蛋花湯,累了,餓了,臨時煎個荷包蛋充饑。如果看上去快要感冒了,就用辣椒、蔥姜蒜調(diào)和在一起,煮一碗辣辣的蛋湯吃下去,再睡在被窩里出一身汗,感冒就跑了;或者再煮一碗清水蛋,吃下去之后,身體所有的不適都消失了。
江西余干縣一帶有一種特色蛋做法,它既不同于雞蛋羹,又不同于煎雞蛋,當(dāng)?shù)厝斯苓@種做法叫“蒲蛋”。 余干人做蒲蛋,有時也會放入銀魚,那便是銀魚蒲蛋。如果不放銀魚,只撒入些蔥花,味道也別具一格。
制作方法:
雞蛋3~4個,青蔥2~3根,食用油適量,鹽。
將青蔥洗凈,蔥白部分切成小寸段,青蔥部分切成小蔥花。食用油倒入鍋中,小火燒至5成熱,蔥白部分慢慢爆香直到變黑變酥脆,做成蔥油。撈出蔥白放置一邊。將雞蛋打散成蛋液,加鹽。注入清水(量是蛋液的1/3即可)。加大火力(中大火),將蛋液倒入蔥油中,如果看到鍋周邊有蛋液收緊結(jié)塊,立刻用鏟子鏟動蛋底,以免蛋粘鍋變焦,等鍋中所有蛋液結(jié)塊凝固,湯汁收少,即好。最后,撒些蔥花裝飾。
注意:鹽一定不能少,少了蒲蛋結(jié)不成塊;火不能太大,否則蒲蛋會變焦;油不能太少。
雙龍過江,也叫鯽魚蒸蛋
鯽魚蒸蛋是江西贛州的特色菜。
提起贛州菜,最廣為人知的有兩道菜:一道是客家釀豆腐,另一道是贛南小炒魚。相比之下,鯽魚蒸蛋便顯得名不見經(jīng)傳了。在贛州餐館的菜譜里,鯽魚蒸蛋一般會被叫做“雙龍過江”,浮在熟蛋清上的兩條小鯽魚被喻為兩條小龍,潔白的蛋清自是清清江水了。
在贛州的一個小餐館里點了“雙龍過江”,端上來的卻是一條鯽魚躺在黃色的雞蛋里。這哪是雙龍過江,這分明是小魚過河呢。后來廚師解釋,原來鯽魚剩下一條了,蛋清是不夠用的,只好用整只雞蛋來替代,不過后來我們大家也吃得蠻開心的。
做得到位的鯽魚蒸蛋,應(yīng)該是整條鯽魚被白色的蛋清所覆蓋,只露出頭與尾,仿若魚正探出江面。也有把鯽魚埋藏在蛋清底下的,讓食客吃到蛋清,到最后,卻驚喜地發(fā)現(xiàn)碗底原來還藏有一條魚呢,很高興,像是撿了個寶貝似的。當(dāng)然,一般做法還是讓鯽魚半浮在蛋清上。
在家里做這道菜時,未必也需要用兩條鯽魚,一條即可,也可以叫做“猛龍過江”嘛。
制作方法:
鯽魚1條,雞蛋清150克(4~5個雞蛋),水300毫升,味精2克,姜5克,小蔥20克,料酒5克,香油5克,鹽5克。把鮮活的鯽魚宰殺后刮鱗去鰓,剖腹去內(nèi)臟,洗凈。將魚切成魚頭、魚身、魚尾三段放入碗中,加精鹽、料酒適量,稍腌。片刻,放上蔥段15克、姜塊(拍松),上籠用旺火蒸。魚蒸熟后取出,揀去蔥姜,取出魚頭、魚尾,潷出湯汁留用。揀出魚骨、魚刺,魚身待用。在雞蛋清里加300毫升水和魚湯,再加味精、精鹽適量,攪打均勻。取大湯碗一只,倒入蛋液一半,上籠蒸熟取出,然后放上剃過刺的魚肉。在魚肉身兩頭,一邊擺上魚頭,另一邊擺上魚尾,看似一條整魚。再倒入另一半蛋液,上籠蒸熟取出(這一步驟使鯽魚蒸蛋中的鯽魚被白色蛋清覆蓋住,只露出頭與尾,若省去這步,則是鯽魚半浮在蛋清上)撒上蔥花5克,淋上香油。
注意:魚頭要從鰓部切下,魚尾在3厘米長左右處切斷。鯽魚不宜和大蒜、砂糖、芥菜、沙參、蜂蜜、豬肝、雞肉、野雞肉、鹿肉以及中藥麥冬等一同食用,吃魚前后忌喝茶。
干鍋筍干
江西是產(chǎn)毛竹的地方,自然也是產(chǎn)竹筍的地方。在山里,無論冬夏,都有竹筍,夏有春筍,冬有冬筍,把吃不完的新鮮竹筍曬干,就變成了筍干。這筍干無論是小炒或是燉湯,都鮮嫩無比,美味異常。干鍋筍干是一道很下飯的特色贛菜。其原料也相當(dāng)普遍,隨處可尋,有冬筍干、腌咸菜、辣椒、大蒜葉、干椒、姜、蒜頭、油、鹽、醬油、味精、料酒等。
制作方法:
筍干要完全泡發(fā)至舒展、變軟后,沖洗干凈,切成1厘米見方的塊段。辣椒對半切,大蒜葉切成圈,姜與蒜頭拍碎。炒鍋上火放少許油,下姜蒜、干椒慢火爆香,下筍干一同混炒,淋料酒加點水,閉上鍋蓋小火燜煮至筍干略微變軟。下辣椒一同翻炒至辣椒斷生,放入所有調(diào)味料小炒。裝入干鍋端上桌,點燃酒精繼續(xù)加熱。
秋天的筍干多數(shù)是往年的筍干,新筍干要在冬后才有。江西的干筍菜譜有很多,有煮湯蒸肉和做小炒菜。別以為筍干硬硬的,不易小炒,實際把發(fā)好的筍干切成絲,放臘肉一起炒干筍絲也挺不錯的。
炒干筍絲的做法,這里也交代一二,都是農(nóng)家菜,做法都簡單:先把筍干用溫水浸泡一夜,把變軟后的筍干切絲,干椒切絲,蒜姜切末,韭菜洗凈切寸段,綠豆芽擇洗干凈;油五成熱時,下姜蒜末干椒小火煸香;下筍干,加大火力翻炒,淋醬油上色繼續(xù)炒至筍干熟;放臘肉炒到流油,再放鹽、味精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