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1節(jié) 第一章

 

  無有定法
  量子態(tài)的神奇之處,便是《金剛經》說的如來“無有定法”。測不準定律,就是量子態(tài)的真相,也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常態(tài),卻經常被故意忽略,仿佛只要不去看,無常,便不存在。殊不知,最奇妙的真理,即來自于測不準,而最美妙的無窮能量,更來自于測不準。
  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簡而言之,就是不要故意招惹“懷璧其罪”,夸示人之所欲,而糟蹋了原本具有的良與善。也就是說,不要制造機會,挑釁人類欲望的底限。人性,是禁不起誘惑的。然而我引用的重點,即在于“變質”,而非欲望。
  若對準某個極端的目標,這目標的本質立即改變,而非原來面貌。即便是專注地觀測,也能改變肉眼可見的“真相”。
  若按照最顯而易見的案例,就是被“廣告”所左右的消費大眾,經常在不經意的瞬間,便輕而易舉地摧毀原本美好的事物。在一件東西被大肆宣揚前,可能的確是好東西,卻在廣為流傳后,轉眼變成爛東西。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一個好吃的路邊攤,因門庭若市開了連鎖餐館,從此那令人想念的味道,便絕跡了。
  另外一種經驗,就是在上位者的“變節(jié)”,也許,并非真的變了,卻是在不同時空的擴大后,彰顯出平時看不見的面貌,而這本來是可以不被發(fā)現(xiàn)的優(yōu)點或缺點。無法維持“守恒定律”,才是真正的真相。
  量子態(tài)的特質之一,便是在被觀測到的當下,不見了。
  而《金剛經》中“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正是標準的測不準定律。
  老子說:“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便是理解了常與無常之間的悖論,暗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即在于隱藏與揭露之間的奧妙,就在那將瀉未瀉的動能,如何去掌握?
  記得有年陪同一群臺大酷嗜走“旁門左道”的科學家們,玩意志力電視遙控器游戲,就是用腦波取代遙控器轉臺。我們半信半疑地做了實驗,每個人都很意外地,看見集體專注造成的影響力,成功地干擾了正在播放的電視節(jié)目。
  這個實驗,只是冰山的一角。我的訝異,并非人類可能鍛煉出來的“超能力”,卻是所謂的“科學”,不過是集體實驗的白老鼠,最終得到的,不過是一堆自我說服的數(shù)據(jù)。而兩千六百年前的佛陀,既沒有實驗室,更沒有精細的望遠鏡或遙控器,卻能清楚明白地描述宇宙真相,這又該是哪一種神跡?
  要借貸宇宙間的無窮能量,并不難,完全免費。但先決條件,是明白“無有定法”的無常真理,且能游刃有余地出入。也就是還原量子態(tài)的本質,進入我們每個人組成的細胞里存在無量無數(shù)的粒子與虛粒子。
  “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金剛經》如是說。
  非非法
  我的老師們經常用反證來描述一個無法具體說明的狀態(tài),讓人以自己的想象力,“趨近”于真實。數(shù)學家都知道,所有的數(shù)字與數(shù)據(jù),皆來自于觀測天象,在趨近于精準的過程中,近代科學家慢慢發(fā)現(xiàn),原來越精準的過程,越容易發(fā)現(xiàn)“測不準”。
  我們認知的“真實”,也隨著自己轉換的時空而跟著變化,無關乎善惡,就只是不同的觀測方向,看見了不同的面貌,量子態(tài)亦如是。
  哲學,是站在數(shù)學的基礎上,辯思測不準?茖W,則是在哲學的辯論過程里,找出具體論證。
  沒有數(shù)學邏輯概念的哲學,是瞎貓亂逛,逛的路線圖好看,人家會說你是有哲學味道的文學家,若毫無章法又狼狽不堪,就變成了落魄的哲學家。不管是哪一種稱謂,都變相地打擊了哲學與文學,只因為我們認定這兩者都是可以任意“胡來”的“非科學”,殊不知,哲學才是科學之母,而沒有哲學辯思的文學,連花拳繡腿也不如。
  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知識,只要你不裝瞎。
  《金剛經》不斷地用各種譬喻,說明“所謂佛法,即非佛法”、“如來無所說”、“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顯而易見地,這就是真正的真理,你可以說這是“無常”,你也可以說這是測不準,是悖論。不管用什么名詞,只要能讓你明白真相,說個八萬四千本經書,他也不會喊累,也不會嫌煩,即便是講來講去就只是在講一個相同的道理。
  所以才說“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一個道理,或千萬個說理,都指向同樣的目的地。方法不重要,能讓你懂,就算是一只破船,只要能幫助你上岸,何須浪費金銀珠寶來胡亂裝飾?
  非法,這兩個字,已經是震撼性教育,跟著而來的“非非法”,才是致命的當頭棒喝。
  好不容易接受了無止盡的反證,來認識這個世界,卻在習慣了一路反到底的當下,徹底繳械,反你之前勇猛的反,不是不反了,而是反你之前咬定的“反”。
  如此三番兩次的來回折騰,才能逼近死角,勇敢地張開眼睛,看見,眼前變換無窮的好幾度空間,其實,同時在運作。艾麗斯漫游的奇境,誰能說那不是當下的“實境”呢?你選擇做當事人還是旁觀者?
  艾麗斯說:“我知道這都不是真的,我也知道,這都是真的。”因為不論真假,只要走進去,就能發(fā)現(xiàn)真相。
  真相,在你看見的時候,便明白了,既非真非假,亦非是非善惡,就只是你當時該看見的一瞬間罷了。這樣的看見,最適合當時的你去認識去明白,然后蓄積足夠的能量,走向下一個時空,去認識另外一個世界。好比證得阿羅漢果位的須菩提,尚未認知自己登地前,就被佛陀拉上了菩薩道,我們才得以沾光,跟著一起認識了這本無上甚深經典。
  不驚怖畏
  “離相寂滅分”一開始就說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根據(jù)六祖的注解,聞法自悟名法眼,而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是阿羅漢,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悲惜未悟,故涕淚悲泣。
  六祖這么想須菩提,可以理解,我自己就有過同樣的經驗,一個簡單的道理,師父早就說了千百回,我卻在二十年后才忽然明白,當下便無法收拾地痛哭流涕,悲欣交集亦不足以形容當下的感受。但須菩提接著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可是大大的關鍵!真正讓我哭得嚎啕的是須菩提的
  反應。
  按照六祖的見解,須菩提早就跟過無數(shù)的佛,直到今日才真正明白,當然要大哭一場。但須菩提并未停留在自我的悲鳴里,而是馬上想到了眾生,深切地關心著,是否有人能夠當下聽見,心無旁騖地就懂了。如果有人,不需要像須菩提那樣辛辛苦苦地聽聞多佛一再反復說著同樣的甚深經典,當下聽見,便干干凈凈沒有雜念地相信,然后便毫無條件老實地接受了,這該有多好?
  須菩提還接著說,自己今天聽到這樣的經典,當下信解受持,并不困難,理當如此。但未來若有人能夠聽聞并同樣地相信接受,該有多棒?因為這樣的人“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聽聞受持此經,就是當下即身成佛了。
  這簡直是須菩提代替眾生,祈求佛陀的印可。因為佛陀別無選擇地回答:“如是如是。”然智慧如佛,怎能不跟著眾生的智商繼續(xù)闡釋,以免糊涂之人樂暈了,而自己妄加揣測?佛陀接著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六祖的解釋是聲聞乘的行者長久執(zhí)著于法相,而無法明白諸法本空,所有的文字,都是形容詞而非本質,要馬上從有變成無,恐怕很難接受,甚至畏懼而逃避真相。唯有上根菩薩得聞這樣的道理,才會歡喜受持。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