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每位家長思考:家長給老師送禮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公平的機會,可是我們更清楚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公平,“不公平”現象存在于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里。如果家長給孩子營造絕對公平的氛圍,是否對孩子真的有利呢?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畢業(yè)走上社會后,極端不適應,因為學校相對簡單,可是社會復雜,孩子看到的完全是另一面。在真空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學校里不經受挫折,那么他走上社會所經歷的挫折會是學校里的千百倍,做父母的能幫孩子一世嗎?所以讓孩子明白只有努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當自己足夠強大,遭遇不公平的機會就會越少,這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挫折,遠比替他掃平挫折來得更有意義。
據調查顯示,中國有一半孩子是由老人在照料,年紀越小的概率越大。很多年輕的父母內心很想自己照顧孩子,可是在現實的壓力下,有的迫于經濟現狀,或者事業(yè)追求等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由此,隔代教育的種種問題開始產生。
朋友的孩子即將周歲,上次見面已經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蹣跚地走上幾步,周末在網上遇見她,隨口問起孩子,想來應該已經搖搖擺擺地能走路了吧?朋友嘆口氣說,本來孩子已經勉強會走了,現在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連原先都不如了。當時有事,也沒有細問她。
周歲宴上,我見到了朋友的孩子,果然像她說的,連下地都不行了。我大為驚訝,按原先估計,即使還不能自己走路,估計也差不多了吧?朋友跟我講了原因:自從升職后,工作更忙了,沒有時間照料孩子,就把公婆接了過來。公婆對孫子特別疼愛,事事照料周到,來了一個多月時間,很少讓孩子下地。她反對,可是老人說誰見過六七歲的孩子還不能走路的?過段時間自然會走。朋友憂心忡忡地說:這樣下去,孩子還不知道養(yǎng)成什么樣呢?言語中流露出對老人帶孩子的不滿,可又不知道怎么辦。
據調查顯示,中國有一半孩子是由老人在照料,年紀越小的概率越大。很多年輕的父母內心很想自己照顧孩子,可是在現實的壓力下,有的迫于經濟現狀,或者事業(yè)追求等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由此,隔代教育的種種問題開始產生。
很多父母看見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缺點,開始后悔讓老人帶孩子,有的一邊埋怨一邊又無可奈何,甚至引發(fā)家庭戰(zhàn)爭。
隔代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補償心理導致的溺愛
大多老人都在物資極度貧乏下長大,所以面對孫兒輩,特別想將自己年幼時沒有享受過的,或者沒有給子女的生活,補償到孫兒身上。這么做,完全是出于愛,可是表現形式往往是毫無原則的縱容和溺愛,對孫兒的所有事情都采取包辦手段,比如不厭其煩地收拾寶寶亂撒的玩具,到了孩子該自立的時候,還給孩子穿衣喂飯,或者孩子把什么東西給摔了砸了,老人最多嘮叨幾句,很少會和孫兒較真。以致造成孩子蠻不講理、任性自私、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現狀。由老人帶大的孩子特別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反應遲緩,極端怕事,一遇到問題,首先就想躲回家中。另外,老人容易護短,孩子有了錯也舍不得深究,所以就養(yǎng)成了孩子飛揚跋扈、囂張自私,破壞力極強的性格。
2.老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差
老人生活的時代和我們不同,很多觀念差異很大,在教育觀念上普遍比較落后。可以說在很多老人的概念里,根本沒有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fā)。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不也是這么過來的?現在不是好好的?”
另外由于他們與社會的聯(lián)系逐步減少,觀念得不到更新,不懂得該如何引導孩子。對孩子因為好奇而出現的“破壞”“危險”行為盲目地加以阻止,容易掐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精神,導致孩子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
3.教育觀念上的差別
在教育孩子上,老人對孩子比較寬容,父母多偏向嚴格,這就容易造成分歧,老人溺愛孩子的時候,父母會提出抗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就會阻撓。因為標準不同,所以在教育上容易深一腳、淺一腳。比如,父母正在教育孩子某種不當行為時,老人容易幫腔,甚至說:“你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孩子知道有人撐腰,容易變得有恃無恐。因為老人在言語中已經使孩子的行為合理化,父母教育孩子就容易被孩子抵觸,甚至產生敵對情緒,使親子關系漸漸疏遠。
4.先天的身體劣勢
老人年紀大了,動作變得遲緩,無法帶著孫兒去戶外活動。思維也不如年輕人那么清晰有邏輯。老人帶大的孩子容易安靜有余,活潑不足,社交能力欠缺。一來會使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嚴重的會出現幼兒心理老齡化等等。二來戶外活動少、缺少運動容易造成體弱多病。
可如果說老人帶孩子都是弊端,那也是極端、片面和不公平的。老人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年輕父母難以企及的優(yōu)勢。
很多老人具有撫育多個孩子的經驗,對孩子生長過程中的很多問題都輕車熟路,可以幫助年輕父母解決很多照顧孩子遇到的實際問題,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會讓年輕父母省心不少。
此外在心態(tài)上,老人比年輕父母更有優(yōu)勢。他們一般已經離休,沒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心態(tài)往往比較平和,而年輕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很容易情緒緊張、壓力過大,所以在教育孩子上,老人比年輕父母更具有耐心。
老人比年輕人更具有兒童心理,老人經常會跟子女賭氣,要讓子女來哄,其實也是這種心理的反應,所以他們更容易和孩子玩到一起。而這種愛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姆帶孩子不能相比的。
另外老人年紀大了,生活相對封閉,內心會有一種失落孤寂感,甚至體會不到人生的價值,由他們帶孫兒對老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另外老人帶孩子可以使年輕父母沒有后顧之憂,不會顧此失彼,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既然老人帶孩子有利有弊,年輕的父母放棄工作在家?guī)Ш⒆佑植滑F實,那么怎樣化不利為有利就是最重要的。
其實,不管是夫妻還是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共同教育孩子,在態(tài)度和方式上保持一致是最最關鍵的。如何取得教育觀念一致,年輕的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