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是個重視心靈養(yǎng)分的人,旅居巴黎令她著迷的就是對美的追求,她常走訪美術館、藝術中心、古董跳蚤市場,從異國的文化背景中汲取美感養(yǎng)分,從曾到巴黎跟姑姑住過一陣子的雙胞胎侄女銘芳、銘玉,對姑姑的回憶就可窺探出她的生活概貌。
銘芳、銘玉記得姑姑對藝術的涵養(yǎng)很深,簡單的一扇門、一個古董燈,都可以講出個門道來,要她們細細看門窗的雕花,感受它設計的用心,姊妹倆因而也跟著她的審美觀,進入美的鑒賞世界。
把法文學好是鄧麗君很重視的大事,剛開始學,有個很嚴格的老師,教到“皮”這個字,鄧麗君一時無法意會,他就硬揪著她身上的皮褲,嚴厲地說:“這就是皮!”后來銘芳、銘玉上法文課,也遇上灰心沮喪的瓶頸,鄧麗君就拿這段親身經歷鼓勵她們:“今天是你不會,才遭受這樣的待遇,越是這樣,越要加倍努力。”后來,她的法文講得很溜,還能用法文討價還價,更興致勃勃地計劃下一步要學德文。
鄧麗君和史蒂芬在一起,對話大多是英文夾法文,但只要雙胞胎在場,她就一定全部說英文,主要是讓兩個侄女都能懂,也借此做機會教育:“有外國人在,要尊重人家,大家在餐桌上得講英文。”銘芳、銘玉到美國念書后,英文得心應手,還很感謝姑姑的用心良苦,以及在生活小事中與她們分享累積多年的人生經驗。
小時候,姑姑曾帶她們到圓山飯店,當時有個洋妞穿著比基尼走過去,姊妹倆好奇地交頭接耳、指指點點,姑姑馬上低頭對她們說:“你們講什么,她聽不懂,但不要指指點點,這樣不禮貌。”
鄧麗君很重視整體的儀容妝扮,有一回姑侄三人逛春天百貨,鄧麗君特別帶她們到帽子部門,她陸陸續(xù)續(xù)試戴二十多頂,一邊戴,一邊說:“女人的打扮是整體的,衣服穿得漂亮,再加上得體的帽子,整個人感覺就不一樣,還有皮包、手套都要搭配好。”
鄧麗君也很喜歡研究吃的東西,常說要下廚,做好吃的給她們吃。有一回起了個大早,泡黃豆、打漿、過濾,親手端出熱騰騰的豆?jié){來。在法國,中國菜的材料難買,她會費心尋找代替品;在臺北的家人,常常接到她從巴黎的來電,問:“蔥油餅怎么做?”“餡餅怎么做?”尤其特別愛研究水餃的餡,東試西試的結論是:青江菜做的餡口感脆、風味好。不過,銘芳她們卻始終沒吃過姑姑包的青江菜水餃!
鄧麗君在巴黎的日子很隨性,有時只擦個口紅就出門,但遇到正式場合,赴會前就很慎重打扮。她應邀出席畫家范曾兒子婚禮時,銘芳和銘玉穿了一身灰灰暗暗的,鄧麗君認為不妥,拿出自己的襯衫、外套,替兩個侄女重新打扮成一個粉紅、一個粉橘,那時兩人都頗不以為然,現(xiàn)在回頭把照片拿出來看,卻完全肯定姑姑的眼光和品位。
鄧麗君很愛看書,讀的書又多又廣,床頭、書桌擺滿書,洗手間也總有些英文雜志,鼓勵姊妹倆沒事就看:“看久了,你會覺得它很認識你,你也認識它。”
姑姑也逼她們一起練游泳。當時雙胞胎很不情愿早起練游,現(xiàn)在卻很感激她的督促,才讓她們早早學會游泳。每回過年回家,她也喜歡和家人打打衛(wèi)生麻將,但她的牌技,大家都不敢領教,加上她也坐不住,家人通常是先應酬她幾把,算是暖場,等她離席才正式開打。不過,鄧麗君對這中國國粹,自有一番體認:“中國的老祖先真是聰明,幾個小小的圖案,就讓大家著迷坐在桌上,坐那么久。”她對雙胞胎說:“身為中國人,一定要會打麻將,但不可沉迷,不會打麻將?要學!”這是自己爸媽絕不會對她們說的話,但姑姑和她們就是沒有任何代溝。
姑姑的童心,銘芳、銘玉也印象深刻,她們小時候在家里悶得無聊,她就牽著兩人出去買水果,買了紅西瓜、黃西瓜和香瓜回家,她可不是隨隨便便剖開就吃,而是細心地把水果挖成圓球,再依紅的、黃的、綠的顏色,交叉擺放成圖案,盛在漂亮盤子里,才開始品嘗,有點像玩扮家家酒,讓銘芳和銘玉了解,連吃水果這樣的小事,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