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你是唯一能支配自己命運的人
-
有一個青年向一位禪師求教。
“大師,有人稱贊我是天才,預言我將來必有一番作為;也有人罵我愚蠢之極,說我一輩子不會有多大出息。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了。大師,您如何看我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禪師反問。
青年搖搖頭,一臉茫然。
禪師說:“一個人的價值,從不同的角度看,是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的。譬如同樣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價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婦的眼中,它不過是兩三碗大米飯;在收購糧食的人看來,它最多值1元錢;在賣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賣出3元錢;在制餅者看來,它能被加工成餅干,賣5元錢;在味精廠家眼中,它可提煉出味精,賣8元錢;在制酒商看來,它能釀成酒,勾兌后,賣40元錢。不管這一斤米變成什么,米還是那斤米。”
大師頓了頓,接著說:“同樣一個人,有人將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貶得很低,那不過是因為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去看你。不管他們得出的結(jié)論如何,你還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決于你到底怎樣看待自己。”
沒有人可以決定我們的價值,能支配我們命運的人,只能是我們自己。
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袁了凡在當時被譽為“平民思想家”。他在禪學、民生、教育、軍事、歷法、養(yǎng)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名噪一時。他的著作《了凡四訓》融匯禪學與理學,強調(diào)自我修養(yǎng)從治心開始。在這本書里,他詳細記敘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警示后人,告誡后人要自強不息,改造自己的命運。
袁了凡幼時就失去父親,他的母親覺得學習醫(yī)術(shù)不但可以養(yǎng)活自己,也能濟世,又可以完成袁父的夙愿。于是他聽從母親的建議,放棄習文從仕的大志,改學醫(yī)術(shù)。
一日,袁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者,他告訴袁了凡:“你是仕途中人,明年即可中秀才,為什么不讀書了呢?”
袁了凡告訴了他原委,并打聽老者的姓名籍貫。于是他接老人回家暫住,并告知了母親。母親要他善待老人,也數(shù)次考證老人的命學理數(shù),居然都很準確。于是袁了凡便聽從老者的話,開始備考秀才。
老者為袁了凡起數(shù)算命,說:“縣考童生,當中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到了次年,三處考試果真都考取了,而且名次也和老者算的一樣。如此一來,他就更相信老者的話了。老者還算定,說他某年考試的名次,某年會補廩生,某年當貢生,貢后某年當選四川知縣等等。老者還說,他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壽終。
此后,袁了凡凡遇考試,其名數(shù)先后,都在老者的預料之中,尤其是補貢生缺的時候,雖然上司提前推薦了他,但是結(jié)果還是應了老者的預言。因此,他越發(fā)相信升官發(fā)財,富貴在天,生死有命了。因此對人生心灰意冷,淡然無求。甚至讀書都沒有什么味道了。
直到回到南京,有一天到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兩人對坐一室,三日不曾睡覺,云谷禪師就問道:“凡人之所以不成圣賢,是因為有妄念糾纏,而你靜坐三天都不起雜念,其中必定有原因。”
袁了凡回答:“我被算定,一生的榮辱生死,皆有定數(shù),即便要妄想,也沒有可妄想的了。”
云谷禪師笑著說:“我以為你是圣賢豪杰,沒想到也是凡夫俗子一個。”
云谷禪師接著說:“人若達不到無心、明心之境,終究會被陰陽起運所控制,怎不會有定數(shù)呢?但是,也只是凡人才有定數(shù),命運約束不了極善、極惡之人。二十年來,你被命運所控制,動彈不得,怎么不是凡夫俗子呢?”
袁了凡問:“一個人的命運,怎么能逃得掉?”
禪師回答:“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袁了凡說:“孟子曾說‘求則得之’,自己能做到的事,自然能求得來,道德仁義是自己能做到的,但是功名富貴須是他人賞賜,怎么能求得到?”
云谷禪師回答:“孟子所說并沒有錯,是你理解錯了。六祖曾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只要從內(nèi)心自求,力行道德仁義,自然就能夠贏得他人尊重,從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如若人不知道反躬自省,而只知道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就算機關(guān)算盡也是兩頭空。”
袁了凡作書之時,已經(jīng)69歲。
這世間,原是有很多東西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但是這并不表明我們要屈服于命運,按照命運的安排隨波逐流。真實的自我,是要自己爭取的,如果不努力,只能看著自己的希望越行越遠而毫無辦法。所以,自己想要的生活,必須由自己去爭取。
同樣的,人生路上,最大的障礙也是自己。我們太相信外界的力量,而忽視了自己的主動性,有時候,不是外界的因素阻擋我們的腳步,而是我們自己的懦弱,阻擋了我們潛能的發(fā)揮。
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有一家大型公司。一天,員工們外出吃完午餐回來,看見公司門口貼著一張告示,上面寫著:“昨日,本公司一位長久以來阻礙你們晉升的人去世了。我們謹邀請各位參加正在體育館里舉行的悼念活動,向他作最后的告別。”
聽說有同事去世,員工們無不感到難過。繼而,他們又感到非常好奇:這個讓自己一直得不到晉升的人究竟是誰呢?當他們陸續(xù)到達體育館時,忍不住有些興奮:不管這個人是誰,從今以后,再沒有人可以阻止自己升遷了!
員工們排著長隊,手持鮮花,一個接一個上前向死者做“最后的告別”。可是,當他們向棺材里張望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棺材里空蕩蕩的,里面只有一面明晃晃的鏡子。每個朝里面張望的人,都只看到自己的臉。仔細一看,鏡子旁邊還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只有一個人能限制你的發(fā)展,那就是你自己!”
是的,只有一個人能限制你的發(fā)展,那就是你自己。你是唯一能改變自己生活的人,你也是唯一能決定自己的幸福、夢想和成就的人,你還是唯一能給自己勇氣的人。不管我們身邊的人給我們多少幫助,或者給我們多少阻礙,不管他們是向你拋出鮮花還是扔出石塊,你都只能依靠自己的頭腦和心態(tài)走出自己的人生,在人生的大海中,你是一條獨立揚帆的船只。你的航向只能由你自己掌握。
在深山里有一座大寺院,寺院的方丈考慮到自己年邁,準備從弟子中選出接替方丈職位的賢才。一日,他將跟前兩個得意的弟子用繩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懸崖之下,對他倆說:“你倆如果誰能只憑自己的力量,從懸崖下攀爬上來,誰將是下任方丈的人選。”
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明堅,一個叫明遠。
懸崖之下,身體瘦弱的明堅,屢次摔倒又屢次爬起來,摔得鼻青臉腫,他還在頑強攀爬。當他拼死爬至斗壁,無處著力時,摔落崖下,頭破血流,氣息奄奄,最后方丈和諸位師兄弟不得不用繩索將他救助,抬上山來。而身體強健的明遠,攀爬幾次不成功后,便沿著懸崖下的小溪,順水流而下,遇樹林,出山谷,然后游名山,訪高師。一年之后,明遠才回到寺中。方丈不但沒有罵他怯懦怕死,反而定他接替方丈之位。
眾僧不解,方丈微笑解釋道:“寺院后懸崖極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懸崖之下,卻有路可尋,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心有牢。在名利牢籠之內(nèi),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方丈將五彩袈裟和錫杖傳于明遠,語重心長地對眾僧說道:“師言要聽,但伸縮進退變化,乃圣人之道。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攀爬懸崖,是師出奇題,驗看弟子心境如何。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牢,順天而行者,便是我的意中人。”
天不設牢,而人在心中自設牢。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犯了錯,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身不由己!”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生意場,很多人都感嘆生活的無奈,真實的原因是:那些利益、金錢、虛名,比起身心的自由來說,對他們更為重要。所以,不要總是感嘆生活的無奈,說自己走進欲望的牢籠是勉為其難,其實只是自己定力不足,經(jīng)受不起誘惑。
能真正明了自己內(nèi)心的人,才是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人。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