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葉芝小傳
-
愛爾蘭詩人和作家。1865年6月13日生于都柏林,1939年1月28日死于法國南部的羅克布魯。
他出生于一個畫家的家庭,自幼接受文藝方面的熏陶。在都柏林上中學時期就開始寫詩。1888年他和蕭伯納、王爾德等著名作家會見。1891年他和詩友們建立了唯美主義的文學社團“詩人俱樂部”和“愛爾蘭文學會”。1898年他到巴黎訪問,受到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影響,后來兩次訪問美國和意大利以寫作為生,成名后曾出任愛爾蘭議員和教育視察員。
葉芝早期的部分詩歌承襲19世紀后期唯美主義的風格,充滿世紀末的悲哀,有逃避現(xiàn)實的傾向!侗还仗拥暮⒆印(1886)召喚人們和神仙一道奔向仙境,“因為世界充滿痛苦,超過了你我的理解”。詩人厭惡商業(yè)文明帶來的不協(xié)調(diào),希望遠離現(xiàn)實世界,到想象中的海島上去過隱士生活。著名的抒情詩《茵納斯弗利島》(1890)是這一傾向的代表作。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情詩是寫得比較成功的,如《當你老了》(1893)等。劇本《奧立漢的凱瑟琳》(1902)采用了神話的題材,表達了愛爾蘭要求獨立的愿望。
1910年前后,愛爾蘭在新芬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要求民族自治的運動。葉芝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個運動,并和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約翰•沁一起在1904年創(chuàng)辦了“艾比劇院”,上演關于愛爾蘭歷史和農(nóng)民生活的戲劇。這個稱為“愛爾蘭文藝復興”的運動,既有維護民族文化和語言、要求接近農(nóng)民生活的一面,也有歌頌貴族政治和文化的一面。總的說來,在當時還是起了比較積極的作用。葉芝由于走出了象牙塔,參加了一些活動,他的詩風為之一變,從早期虛幻朦朧的境地走向堅實明朗的世界,寫出了一些詩歌!兑痪乓涣陱突罟(jié)》是為紀念復活節(jié)起義而作的,歌頌烈士們?yōu)槊褡濯毩⑹聵I(yè)作出了英勇犧牲,改變了死氣沉沉的局面,“產(chǎn)生了壯麗的美”。
在愛爾蘭經(jīng)過斗爭獲得自治領地地位,并開始征購貴族的莊園以后,葉芝本來就有的貴族主義的保守立場就有了突出的表現(xiàn)。他認為只有貴族階級由于本身擁有財富,深明禮義,才能產(chǎn)生偉大的統(tǒng)治者和廉潔的政府,才能保護藝術(shù),使藝術(shù)家有閑暇來創(chuàng)造藝術(shù)。這個觀點使他在許多詩作中謳歌以中古拜占庭為代表的貴族文明!犊聽柷f園的野天鵝》、《拜占庭》和《駛向拜占庭》就是這一類作品。這些詩把抽象觀念和豐富的形象結(jié)合起來,隱含著多層次的意義,在藝術(shù)上是成功的。
葉芝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有察覺的,如《基督重臨》(1920)就談到“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處彌漫著一片混亂”的景象。但囿于他的唯心史觀,他錯誤地認為這就意味著世界末日來到,基督就要重臨人間,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狂暴粗野的“反文明”,最終又將為另一類貴族文明所取代。
葉芝晚年的抒情詩運用洗練的口語和含義復雜的象征,處理多種多樣的題材,具有雄辯的風格、明亮的色彩,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如《在學童中間》(1927)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品。
葉芝最后幾年的抒情詩擺脫了復雜性,又有回到浪漫派風格的意味。它直率粗獷,赤裸裸地歌頌人生的情欲,具有歌謠體的藝術(shù)特色,如《那樣的意象》(1938)。這首詩表達了葉芝反對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概念化的主張,他要求從感性生活的深處,特別是原始的、粗獷的事物中吸取藝術(shù)形象,寫得干脆潑辣。
從葉芝一生詩風的變化,可以看到歐洲詩歌從上世紀末的唯美派到現(xiàn)代派的演變,從單純的感傷的抒情基調(diào)向復雜的、理性與知覺密切結(jié)合的后期象征主義表現(xiàn)方式的演變,這個變化既豐富了詩歌藝術(shù),有時也帶來了晦澀難懂的弊端。葉芝以“始終富于靈感的詩歌,并因為他以高度的藝術(shù)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獲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袁可嘉譯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