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一章
-
一位外國朋友告訴我,他每次來北京,一定下榻北京飯店,他說,那好處是,回到他那國家,人家問起:在北京住哪兒呀?答曰:“北京飯店。”別人就點頭,雙方就不用再啰唆什么。如果回答是香格里拉、希爾頓、凱賓斯基……對方起碼會說:“啊呀,北京也有這些啊。”如果是完全中國味道的名字,則可能引出一番議論:“什么含義呢?在北京什么地方?舒服嗎?……”
一句“我住北京飯店”,一切就都不言而喻了:身份、財力、接待規(guī)格、享受到的特色、方便度、舒適度……
我八歲跟隨父母來到北京。同來的還有小哥和姐姐。大哥和二哥那時都已在外地工作,所以不同行。父親原來在重慶海關(guān)任職,1950年后被新的海關(guān)總署調(diào)京任用。從重慶乘船先往武漢,再從武漢乘火車來到北京,接待我們的總務(wù)處人員把我們帶往臺基廠海關(guān)總署里面,暫時安排在一座小洋樓的地下室里居住。父母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期,隨祖父母在北京居住過,對于北京充滿感情,重返故地的興奮溢于言表,但小哥和姐姐卻不以為然,他們初到北京,跑出機關(guān)大院去轉(zhuǎn)悠一番后,回到地下室當(dāng)我的面怪腔怪調(diào)地調(diào)侃:“北京——好得勒兒!”他們是在背后歪曲性地學(xué)舌,來北京之前,父母一再跟子女宣諭北京極好,但是兄姊初來乍到的感受卻是“不怎么樣”。那時我才八歲,父母兄姊不許我出屋亂跑,我好悶。『髞碛刑炷赣H終于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一條胡同里訪問一家舊識,我才有機會睜大眼睛,觀察“好得勒兒”的北京。
出臺基廠北口,我見到了東長安街,往東看有個牌樓。母親絮絮地跟我灌輸:因為在東邊,單是一個,而不是像豬市大街那邊的十字路口有四個牌樓,因此叫做單牌樓,同樣的牌樓在這條街盡西邊還有一個,所以又分別叫做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那地名兒又簡化為東單和西單,四牌樓呢,也分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地名則簡化為東四和西四……當(dāng)時我聽了完全不往心里去,誰想到四十幾年后,母親播下的種子,竟開花結(jié)果,我的一部長篇小說就以《四牌樓》命名。
我感興趣的是響著特殊鈴聲的有軌電車。它在馬路當(dāng)中軌道上運行的身影,令我覺得十分龐大,而且神秘。幾年后我才有機會坐上它,而且知道那鈴聲是駕駛員用腳踩出來的。大約十二歲的時候,因為上學(xué)放學(xué)總乘固定的一路電車,跟一位司機臉熟了,有回車上比較空,停站后,我鼓足勇氣,請求那司機讓我踩踩鈴閥,那司機竟同意了,當(dāng)我踩出的鈴聲震響自己耳膜時,形成了我童年時代的一次歡愉高潮。半個多世紀(jì)過去,不知那位司機還在世否?一個生命賜予另一個生命歡愉,哪怕是短暫的、瑣碎的,也是宇宙間至美至妙的事情!
母親指著馬路對面一座樓,鄭重地告訴我:“那是北京飯店。”我望過去,并不覺得有什么了不起。心里浮出兄姊輕薄的語音:“北京——好得勒兒!”因為在重慶,那時市中心已經(jīng)有為慶?箲(zhàn)勝利建造的“精神堡壘”紀(jì)功碑,即一座圓頂?shù)乃谓ㄖ,后來改名叫解放紀(jì)念碑,望去覺得非常高大;還有我們路過武漢時,住在江邊的武漢海關(guān)大樓里,印象里,那座簡稱“江海關(guān)”、頂上有大鐘的西洋建筑,也比北京飯店雄偉。
后來海關(guān)總署給我們家分配了宿舍,是在東四錢糧胡同的一所頗具規(guī)模的四合院里。雖然離開了臺基廠,那段初來北京時所留下的空間印象,還是清晰的。特別是,那馬路對面,就是王府井,父母帶子女逛完王府井,還往往要再走出王府井南口,在北京飯店前面望望,再往東散步,那時候東邊的馬路分兩層,上面高處那條路,曾短暫地叫作過斯大林大街,街上連續(xù)有些小洋樓,其中有個小洋樓是家電影院,記得叫作真光電影院,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前,那里還在放映美國好萊塢的歌舞影片,記得兄姊就帶我看過一部,他們覺得很開心,我卻在座位上打起瞌睡;最東邊接近東單路口的地方,有個劇場,就是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走到那個地方,父母就會指點著說:“蘭姑姑就在這里頭。”所謂蘭姑姑,就是孫維世,她是著名的導(dǎo)演,小名叫小蘭,只有少數(shù)親友知道這個稱謂,我家與孫家算得世交,故父母有此口吻。但那時我對青藝及其劇目的興趣,不如對那條馬路的下面一層來得濃,因為那矮掉一米多的下層,種有一些有趣的灌木,布置著一些太湖石,在其中捉迷藏,一定十分愜意,我和姐姐也曾嘗試在那里面嬉戲,卻很快被父母制止了。這上下兩條馬路再靠南,才是東長安街,穿過馬路,東單盡東面原是一片很大的曠地,1948年底和1949年初,曾作為臨時飛機場,接走了許多不愿留在北平的人士,其中包括胡適。據(jù)說胡適匆忙去登飛機,隨身只帶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殘缺的甲戌本的脂硯齋評《石頭記》。那乃是歷史煙云中的一個細(xì)節(jié),誰想到幾十年后,其影印本成為我研究《紅樓夢》的重要資料。1950年的時候,那個臨時飛機場已不復(fù)存在,上面搭建了許多臨時的棚屋,做各種生意,其中就有幾家西餐館,是父親的最愛。后來那片地方又演變?yōu)闁|單公園。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