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2節(jié) 晁氏出西鄂,世家多藝文——晁姓的由來及其遠祖晁錯

  關于晁氏最初得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衛(wèi)國大夫史晁之后。晁說之《積善堂》詩中就說:“我家得姓自衛(wèi)始”。古人慣以祖先的名或字作為姓氏,所以,史晁之后以“晁”為氏是很常見的。第二種說法是得姓于周景王子王子朝,這也是以祖先名或字為氏,晁補之《晁夫人墓志銘》曾說:“晁系出于周景王之子王子朝,朝之字或為晁。”(《雞肋集》卷六十五)這說明,晁氏后人對他們得姓于衛(wèi)之史晁還是周景王之子王子朝不能完全確定。但其后人都將潁川作為其郡望,因為漢代潁川人御史大夫晁錯為其遠祖。然而,世居潁川的晁氏在漢以后也星散各地。晁說之在描述晁氏的遷徙情形時說,因為漢末動亂,晁氏避難遷于遼東,北魏時晁氏后人有晁崇、晁暉。晁暉為濟州太守,其子孫遂居濟州,從而拉開了晁氏后人以濟州為中心輾轉播遷的歷史序幕。晁迥十七世孫、明代晁瑮在《新修清豐縣志》卷七《鄉(xiāng)賢二》“晁子與”條下對入宋后晁氏的居住變遷做過這樣的概括:晁氏本來是澶州清豐人,后來有的因為做官才居住在汴京,有的因為躲避水患而遷居濟州。宋人王偁《東都事略》和元人脫脫《宋史》也稱其祖籍為澶州清豐,但晁氏何時遷去清豐,后人也不知曉!蛾耸献谧V》卷十七又說晁氏籍出巨野(濟州州治)?紤]到這些記載或說晁氏祖籍,或說晁氏后人占籍,或云晁氏郡望,紛紛紜紜也不足為怪。五代末或宋初,晁氏一族從晁佺那一輩起才把家從澶州清豐遷到了徐州。晁佺有子三人,長子即晁補之的五世祖晁迪,次子就是晁迥,三子為晁遘。晁迥入仕以后,居京師昭德坊,此后,晁迥一支便世居開封,形成了中眷晁氏。其兄晁迪、弟晁遘遷居濟州,其中,晁迪一支至其子晁宗簡時遷居巨野,是為東眷晁氏;晁遘一支居任城,是為西眷晁氏。諸晁后來子孫便散落于汴、鄭、澶、濟等地。
  
  晁氏后人非常推尊其遠祖晁錯,晁說之《積善堂》詩這樣說:“西京御史府大夫,父慈子忠不惜死。至今墓上無曲棘,潁川歲時處廟祀。”被晁氏后人尊為遠祖的晁錯,主要生活在西漢文帝和景帝兩朝。晁錯雖然是漢初著名的政治家,但對漢代經學和文學也有非凡的貢獻。也許正是因為他早年對經學和文學的付出和貢獻,在冥冥之中種下了后世子孫在經學和文學上光芒閃耀的基因。
  
  晁錯原本不是純粹的儒生,他早年曾向軹縣(治所在河南濟源南)人張恢學習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學說,后來由州郡文學掾升為太常掌故,即朝廷掌宗廟儀禮、典章制度的低級官吏。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再加上秦末的戰(zhàn)火,先秦的典籍已經消亡殆盡。漢朝建立之初,儒家經典逐步被重新整理,唯獨《尚書》還沒有在社會上流傳。文帝即位之后,聽說濟南伏生藏有此書,便要召伏生到京師去傳授《尚書》,但此時伏生已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即便是安車蒲輪,也無法讓他遠行長安。于是,文帝指示太常派掌故晁錯前去學習。伏生由于此時年齡太大,講話已經含混不清,一般人都聽不懂他的話,晁錯學習時,伏生便叫能聽懂他說話的女兒將他的話轉述給晁錯聽。但伏生是濟南人,晁錯是潁川人,由于方言的關系,即使是伏生女兒的轉述,晁錯也有十之二三不能聽懂。因此,他只好多做功課,每次記錄之后都費力地去慢慢咀嚼那佶屈聱牙的《尚書》原文。經過一段時間,終于把《尚書》大體上弄懂了。可是花費如此氣力的晁錯之后并未把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傳授的弟子也不多。相反,晁錯卻走向了知術論數(shù)的路上去了。文帝也看中了晁錯儒法兼通的治世才能,不久便任命他為太子舍人,很快又升任門大夫、博士,后來又做了太子家令。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晁錯被以“賢良文學”舉薦給朝廷,并在此前后上《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舉賢良對策》等一系列奏疏,顯示出他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實質上,此時的晁錯已經不只是“賢良文學”,而且也是治世能臣。
  
  后來爆發(fā)的“七國之亂”使得謀國不謀身的晁錯喪命東市,并且還背上了“峭直刻深”的名聲。其所作所為也遭到后人“對策不根古道,直指時事”的譏評,但其殺身奉國,“志在削諸侯,尊天子”(王禹偁《小畜集•答黃宗旦書》)的行為還是得到了人們的欽敬。
  
  然而,以“霸臣”名世的晁錯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的“文學”基因竟在千年之后孕育出了一個詩禮傳家?guī)装倌甑奈幕笞濉?br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