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怒虎神人之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
正確戰(zhàn)術(shù)之一:重視敵人。
如果說,此前武松的自信、自大、自負,開口閉口都是“不怕”,是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那么,當那只害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的吊睛白額、模樣極其恐怖的大蟲隨著一陣狂風(fēng)猛然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時,他表現(xiàn)的,就是對對手的極度重視。
孔子曾經(jīng)和子路討論過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有趣的是,孔子就用一個人面對老虎時的行為來說明。有一次,子路提醒孔子:“您老人家不要總是夸獎顏回這樣的文弱書生。要是上戰(zhàn)場打仗,還得靠像我子路這樣勇敢的人。”
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老虎,沒有船只趟河,死了都不知后悔的莽撞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需要的是遇事知道害怕而且謹慎小心,善于謀劃并且最終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在孔子看來,臨事而懼,不但不會損害英雄形象,恰恰是真正勇者的行為和心理。前文一再說武松“怕”,不是要說武松膽怯,武松窩囊,武松不夠英勇,恰恰是說,這才是真實的英雄,而且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往往需要真正的對手,面對真正的有實力的對手,心存敬畏,心存戒懼,小心應(yīng)對,恰恰是英雄的必備素質(zhì)。
此時,景陽岡上,日薄西山之時,武松面對的,就是一個真正的有實力的對手。一個讓三二十個大漢喪命的對手。
武松會如何對待呢?首先,正如孔子所說的:“臨事而懼。”
當那個大蟲又饑又渴,把兩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里攛將下來時,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
一身冷汗,證明武松真的很怕,沒有一點輕視對手,粗心大意。
有了這份臨事而懼的心態(tài),接下來就是:“好謀而成。”
面對又饑又渴、來勢洶洶的惡虎,武松既沒有落荒而逃,手足無措,也沒有貿(mào)然出擊,倉猝以對。
他的戰(zhàn)術(shù)是:先退避三舍。
第一退:當大蟲撲過來時,武松一閃,閃在大蟲背后。
第二退:當大蟲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時,武松又一閃,躲在一邊。
第三退:當大蟲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猛然一掃時,武松又閃在一邊。
這是武松打虎的第一階段:躲閃。
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沒抓住人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
此時,武松知道,面對強大的來犯之敵,先行退讓,待其疲憊,尋其破綻,再行進攻,是兵法的重要原則之一。
面對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武松只用了一招:躲閃。卻非常管用,不僅化解了老虎的洶洶攻勢,而且,消耗了老虎的氣力;更重要的是,長了自己的志氣,滅了老虎的威風(fēng)。
現(xiàn)在,輪到武松出手了。
那大蟲再吼了一聲,又轉(zhuǎn)過身來,武松雙手輪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從半空劈將下來。
聽聽得一聲響——不是打在老虎身上的響,而是打得樹枝折斷響和簌簌的樹葉響。原來他太慌了,打在樹枝上。不僅沒打著老虎,反而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這根哨棒,武松從柴進莊上出來,就一直帶在身邊,作者時時提到它,我們以為最后定當靠它打虎。我們以為作者如此鄭重其事、時時提醒我們注意的這個道具,這次終于閃亮出棒,一擊致命,沒想到卻是這個結(jié)局,令我們的期待大受挫折。這也是作者制造懸念和曲折的文學(xué)手法之一。這是一個意外,平添波瀾,這是小說家的路數(shù),故意驚嚇讀者。
而且,讓我們看得出,武松直到現(xiàn)在,還是十分緊張,動作雖然勇猛,卻有些變形。更重要的是,武松經(jīng)此一個挫折,有沒有慌神?
應(yīng)該說,前面他三次躲閃,就是在尋找出手的機會,機會來了,盡平生氣力,試圖給對方致命一擊,卻失手了,不但沒有打著老虎,自己反而沒有了哨棒,真的變成了孔子所批評的“暴虎”——赤手空拳打虎了。
這是一次嚴重的心理考驗。這樣嚴重的挫折會極大地打擊人的信心。
這是武松打虎的第二階段:棒打。
那大蟲咆哮,性發(fā)起來,翻身又是一撲,撲將過來。
武松猛然一跳,卻退了十步遠。
一跳,就是十步遠,這是嚇壞了的表現(xiàn),是剛剛出手又失手之后,一時之間的倉惶應(yīng)對。但是,武松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
撲過來的大蟲恰好把兩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迅即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只大蟲急要掙扎,早沒了氣力。被武松盡氣力納定,那里肯放半點兒松寬。
騰不出手來的武松只好用腳,他把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
這是武松打虎的第三階段:腳踢。
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扒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這倒恰恰幫了武松的忙,武松把那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里去。那大蟲被武松折騰得沒了氣力。
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鮮血來。
這是武松打虎的第四階段:拳打。
武松放了手,來松樹邊尋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蟲不死,用棒橛又打了一回。
上面我們說到,這根哨棒,武松動靜不離身?墒窃谖覀兤诖蟠虺鍪謺r,它卻折斷了。此時,我們已經(jīng)忘了它時,作者偏偏又讓它出來,讓它終于有所用場。
這是武松打虎的第五階段:打死。
經(jīng)過躲閃,棒打,腳踢,拳打,最后,終于打死。
我們前面說,武松對虎,不想打,不敢打,也不會打。只因為他好面子,好自負,好逞能,逼得自己沒了退路,只好打了。
打了,也就真的打死了。
逞英雄,也就真的成了英雄。
世界上的好多事,往往也就是這樣。
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受到了陽谷縣知縣的抬舉,做了陽谷縣都頭。上官見愛,鄉(xiāng)里聞名。一個逃犯,搖身一變,成了“縣刑警隊大隊長”。武松心中好不得意,連本要回清河縣去看望哥哥的事都暫時拋在腦后了。
但是,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老子也說,福兮,禍之所伏。剛剛殺了一只虎的武松,不久又要大開殺戒,這回他殺的,卻是人了。殺虎讓他從逃犯變成都頭,而接下來的殺人,又讓他從都頭變成了囚犯。
這是怎么回事呢?
【鮑氏心語】武松對虎,不想打,不敢打,也不會打。只因為他好面子,好自負,好逞能,逼得自己沒了退路,只好打了。打了,也就真的打死了。逞英雄,也就真的成了英雄。世界上的好多事,往往也就是這樣。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