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虛虛實實,是芭蕉,也是人生
-
在我隱居的小屋前,有幾株芭蕉。
長夏,芭蕉葉大成蔭,綠滿窗前,風檐展書讀,備感心曠神怡。雨夜,淅零細雨灑芭蕉,隔窗聽雨聲,別有一番滋味。
別稱“綠天”的芭蕉,是很有意思的植物。古人說:“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故謂之蕉。”芭蕉必須等一葉新生,老葉才落。它是多年生的大型草本植物,從外形看來,像樹干的假莖是由葉鞘相互重疊而成,所以并無樹干的年輪,不若樹木的實心。
佛經(jīng)中常以芭蕉的空心──“無牢無實,無有堅固”,來形容世間虛妄不實,如《雜阿含經(jīng)》說,“色、受、想、行、識亦如聚沫、塵埃、芭蕉”;《大智度論》說:“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空。”
而我們卻活在“芭蕉葉”中——蘭嶼雅美族人有首歌謠,歌頌著:“祖母綠的芭蕉葉,就是臺灣島,芭蕉葉甩了一顆大露珠,便是蘭嶼。”臺灣島的形狀恰似一片芭蕉葉,懸掛在太平洋上,我們生活于葉中的某個角落,有著共同的命運與未來。
雖說世間無常虛妄,但活著的每一刻卻如此真實,充滿了無可避免的挑戰(zhàn)。誰不是生活在真實與虛幻交錯的世間呢?我們無法掌握明天,也無法改變過去,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當下,努力眼前,直到告別人間……
記得宋朝宏智禪師臨終時,曾寫下一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然后擲筆而逝。這是何等蒼茫、寂靜的生命境界,又是何等遼闊、灑脫的心地風光啊!這般揮別人生的最后一幕,美極了。
在無常虛妄的世間,我們認真地活過;到離開世間時,如白鳥展翅,飛過如煙秋水,那般淡然、安詳。多少愛恨情仇,回首,也只是夢幻空花。
只是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卻是“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般,總活在悔恨與抱怨里,不知道其實“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自己無法承擔罷了。
最近芭蕉成熟了,味道十分香甜。原本的老株逐漸老去,周圍又長出幾株新苗。不多久,或許將芭蕉成林,綠蔭如云,也算是“綠天蕉影”吧!
這般生生死死、虛虛實實,是芭蕉,也是人生。
心靈小花圃
芭蕉:多年生草本,但卻“扶疏似樹,質堅非木,高舒垂蔭”。唐朝僧人懷素因貧窮無法買紙,以蕉葉代紙練字而成為有名的書法家。
世間虛幻:“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雜阿含經(jīng)》)
于虛幻人生努力眼前:我們無法掌握明天,也無法改變過去,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當下,努力眼前,直到告別人間。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