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1節(jié) 往事細如絲

      百歲老人的故事,無論其身份貴賤,都有一分沉甸甸的歷史蘊涵。一位文化老人的往事,往往更加璀璨絢麗。透過百年的歷史,讓我們撫昔追今,在細細如絲的絮語中,領悟人生百年的真諦。
  
      楊絳,已是一位百歲老人。身為作家,業(yè)已不只一次地向我們敘述她那極不平凡的一生。而在其人生向晚、緩步走向生命邊緣的時刻,她又特地允準自己的世交好友為其手錄一部傳記,作為令自己放心的“真實”記錄。于是便有了這部《聽楊絳談往事》(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吳學昭著)。
  
      百歲老人的回憶,其實無疑會有許多不真實的地方。連我這個過了半百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記憶力正在以驚人或者至少說是“駭己”的速度退化?墒,如果一個百歲老人希望我們記住這份也許并不完全“真實”的故事,它的價值也許比真正的“真實”來得更高,因為這是經(jīng)過百年錘煉的智慧頭腦刻意篩選以后認為是我們應當記住的往事。
  
      本著這個思路,我很快發(fā)現(xiàn)了一批令我感興趣的故事。大約由于已經(jīng)有過《干校六記》和《我們仨》,這本書里當然不必越俎代庖再來復述廣大讀者們早已熟悉的故事。所以“文革”前甚至解放前的故事,才是書中的重點。
  
      首先,在所談諸多往事中,我體會到楊絳老人希望我們記住的一項“事實”是:她也許是費孝通的初戀,但費絕不是她自己的初戀。更加有趣的是下面這段文字:錢先生去世后,費老曾去拜訪楊先生。楊先生送他下樓時說,“樓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就這樣婉言謝絕了他的訪問。
  
      后來費還經(jīng)常讓人送一點東西來。于是楊絳有一天讓本書作者(吳宓的女兒)陪同一起登門道謝。“費老萬沒想到楊先生親自登門,興奮得說個不停,時近正午,定要留飯,楊先生推說我家已做準備便匆匆告辭。這次旋風式的訪問,心意到了,禮貌周全”,聰明表達了她“對費老始終做一個‘普通朋友’的一貫堅持”。多么有趣的私人關系寫照。
  
      其實,我真正關心的還不是這兩人的個人私交,而是他們那一代著名知識分子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今天汗牛充棟的歷史著述和個人回憶中,人們往往只能見到,在政治斗爭的壓力下,知識分子人人自危,或是相互攻犴的慘烈事實。而關于相對和平年間,這些大儒們究竟如何相處交往,則鮮有記錄。這本書,仿佛一陣輕風,掀開學子園中的一角,讓人見到一絲端倪。
  
      請看,楊先生很干脆,笑嘻嘻地說:“從文學研究所1953年成立,到1977年改革開放后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二十五年間,我是一個零。我開始有點困惑,后來覺得很自在,所以改革開放以后,還自覺自愿地把自己收斂為一個零”。“1953年9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全都是大會代表,只是錢鍾書和楊絳不是”。“外文組集體編寫《西洋文學史》,不參與者,僅楊絳一人”。“馮至同志是新北大的西語系主任,他表示我翻譯GilBlas的工作,不合適”。“我覺得一身都是錯了。身屬英文組,職務是‘研究’,但我卻在翻譯法文”。文學研究所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三套叢書,“所內(nèi)研究員都是編輯委員,除了楊絳一人不是”。“編委每次開會,總要到同和居吃一頓酒席似的晚飯。鍾書吃飯回家,總夸香酥雞、烏魚蛋湯等名菜。楊絳聽了很饞,但僅她這個研究員是無緣美食的”。后來還是戈寶權到了文研所以后,“他跟何其芳說,楊絳不是編委,卻負責審稿。何說太不公平了,該請楊絳做編委。不料沒做幾天,只到同和居吃過一頓美餐。‘文革’開始了,楊絳同背黑鍋”。
  
      原來,從文研所成立的那一天起,楊絳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人物。周揚到會祝賀,閑聊中說起中國小說,周揚說唯獨《三國演義》不談戀愛。楊絳當即反駁說,“呂布和貂蟬呢?”楊的反應之快給周留下深刻印象。隨即在宴會桌上,趁所長鄭振鐸起身發(fā)言的當口,周揚示意要楊絳坐在他身旁鄭的位子上。“第二天,周揚來文研所與研究員談話,何其芳獨不招楊絳參加”。“楊絳明白這是何其芳因昨天入席的事怒她”。楊自嘲說,“我入所就犯了一個說不明白的錯誤,成了個媚首長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
  
      外面,或者說上頭,欣賞楊絳的還大有人在。除去周揚以外,還有胡喬木和夏衍。早在抗戰(zhàn)時期夏衍就喜歡楊絳的喜劇,抗戰(zhàn)剛一勝利,從重慶飛回上海,就“托李健吾代贈他的劇作《清明前后》給楊,并索楊絳喜劇二冊”。楊絳八十歲生日,沒有做壽,夏衍特讓女兒送來親筆題寫的賀詞:無官無位,活得自在;有膽有識,獨鑄偉詞。而胡喬木的作用可能更大。“《干校六記》,若不是胡喬木同志開綠燈,不會出版的”。他的十六字評語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
  
      相反,“丁玲說《班主任》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學級;《干校六記》是大學級”。“《堂吉訶德》譯完后,《世界文學》要求連載,外文所領導說:‘此非新書,譯的很多,不用登了’”。出版社要求譯者寫序,“據(jù)楊絳說,外文所領導體諒她‘下筆即錯’沒讓她寫”,以至于沒有序文的《堂吉訶德》成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中“唯一的例外”。
  
      就是這樣一些細細如絲的往事,讓我逐一看清了當代儒林的不少內(nèi)幕。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從書中還可以看出錢鍾書為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始終處于“翰林院”的墻外不得其門而入,雖然他是那樣想回母校清華執(zhí)教。此事主要是由于清華外文系主任陳福田作梗,但書中竟也提到錢的“恩師”葉公超,想不到其間也有過節(jié)。當然中間還有歷史緣故,葉公超的父親葉恭綽曾經(jīng)想要把女兒嫁給錢鍾書,結(jié)果兩個年輕人均不樂意。
  
      書中還有兩段故事記述得頗為有趣,完全符合楊絳那春秋筆法的一貫文風,難怪作者得到傳主的認可,選中她來為自己立傳。第一段內(nèi)容是說,“那時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紅樓夢》,也叫楊絳審稿。翻譯難免失誤,有錯不指出,是不負責或瞎了眼。一一指出,會得罪專家。幸好他們后來換了版本,不用俞平伯改的《紅樓夢》,也不要楊審了”。第二段說及錢鍾書1974年以后受命參與毛澤東詩詞的翻譯。“由于鍾書‘足不出戶’,翻譯小組的知名人士葉君健、袁水拍,不得不屈尊天天來陋室工作。葉君健與鍾書腳對腳對坐,袁水拍擠坐一側(cè)。周玨良代表喬冠華也來過幾次。江青對袁水拍、葉君健說:‘錢鍾書不懂詩,你們讓趙樸初去點撥點撥。’于是趙樸初奉命而來陋室,對‘不懂詩’的錢鍾書‘點撥’,無椅可坐,只能擠坐鍾書椅旁的凳上。錢鍾書不聲不響,聽任他‘點撥’”。
  
      歷史的精彩,往往就在于這些點滴如絲的逸聞舊事。它不僅讓我們看見歷史風云的巨雷陣陣,更讓我們品出人性的千姿百態(tài),了解儒林內(nèi)部的高低虛實,感悟人生特別是人際關系的復雜微妙。真是要再次感謝百歲老人楊絳所講的人生故事,它讓我透過如絲往事看到了這樣精彩的一筆。
  
  2011年5月29日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