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關于《新青瓷》之“秘色”與“窯變”的說明
-
沒有電視連續(xù)劇《青瓷》就沒有長篇小說《新青瓷》之“秘色”和“窯變”。
這部小說歷時六年,耗費了我近兩千個日日夜夜的心血、長達四十多年的生活積累,以及我上半生對生活的所有感悟與幾乎全部的處世手段與技巧,說它是我的嘔心瀝血之作應該不算太夸張。
原小說《青瓷》的寫作時間卻只用了不到四個月,我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因涉嫌行賄被羈押了306天,《青瓷》便是其“成果”之一,坊間一直認為該書有著超過一半的自傳色彩,算是對我的一種抬舉。我得再次聲明,我既沒有書中張仲平那么好,也沒有他那么壞。但無論好與壞,讀者愿意將作者與書中的主角進行對號入座,都算是作者的幸運!肚啻伞菲駷橹挂鸭佑×私氖,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暢銷圖書獎”,入選“改革開放三十年最有影響力書目”“經(jīng)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據(jù)此改編的廣播劇、話劇也曾有不俗的表現(xiàn)。最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我下半輩子的生活,從此不用像以前做老板時那樣在外面勞累奔波,那樣在權貴面前奴顏婢膝,“坐家”也能養(yǎng)家糊口奔小康。
總之,《青瓷》是我新生活的開始,關于這本書的評價我比較同意的有兩條,一條來源于某位未署實名的網(wǎng)友,說《青瓷》是一本睿智的書、一本恐怖的書、一本激烈的書、一本冷漠的書、一本看了開頭非常想知道結尾的書。當然,這也是一本無法告訴我們結果的書,它描寫了道路,卻讓讀者自己摸索方向;另一條來源于早幾年極其暢銷的《輸贏》的作者付遙,他說我比較喜歡浮石的《青瓷》《紅袖》,雖然這兩本書也是寫“惡”,但作者從“惡”出發(fā),最后卻歸結到了“善”,這是很了不起的。
《青瓷》的題材是司法腐敗與婚外情,或者說是官商關系與男女關系。
這種題材要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并獲得通過,可能性基本為零,所以,當電視連續(xù)劇《青瓷》的導演李駿于小說出版后的第二個月以七位數(shù)的當時高價買下影視改編權的時候,我和他心里都異常清楚,這必將是一個燙手山芋。
小說讀者與電視觀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出版審查與影視劇審查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尺度,我們兩人首先要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審查通過,否則四千多萬的投資將會只收獲一張光碟;其次,卻也是最重要的,必須在文學藝術層面超越原小說《青瓷》。
為了審查通過總免不了要符合政策與導向,但犧牲生活的真實性是我內心所不愿見的。我替自己預設的指導思想是,辦法總比問題多,前進道路上的巨石溝壑,走不過去就是你的死路,爬過了繞過了趟過了,將成為你人生旅途中更加奇異的風景。
現(xiàn)在你知道了,《新青瓷》不是《青瓷》的修訂與改寫,而是一次脫胎換骨、鳳凰涅槃般的新生。首先,《青瓷》寫的是拍賣公司老板張仲平怎樣利用官商關系打伙求財以及搞婚外情的故事;《新青瓷》對此作了顛覆性的修改,包括原有人物關系的重新組合、新增加近十位人物、主要情節(jié)以及主要人物的價值觀取向等等,其涵蓋面更廣,更注重人性善惡美丑的挖掘。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是講拍賣公司老板張仲平妻子唐雯的外甥徐藝,怎樣背叛親姨父,并為兩單業(yè)務與之進行生死較量;一是講張仲平面對欲望的誘惑,怎樣在各種感情中糾纏、撕裂與堅守。我們將通過書中人物的故事,討論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問題,討論理智與情感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虛無縹緲的玄學與哲學,而是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天使與惡魔,所以,《新青瓷》的主題是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每一個人的救贖與自我救贖;其次,《青瓷》全書為四十萬字,《新青瓷》超過七十萬字,兩者的相似度不到百分之五,除了《青瓷》中原有的一部分人名,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是一本徹頭徹尾的新書。
如果一切順利,根據(jù)《新青瓷》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青瓷》將于2012年5月份在湖南衛(wèi)視首播。感謝導演李駿先生,六年里我們幾乎每年都要見上好多次,靠惺惺相惜、互相吹捧和對社會、人生、藝術的相同與相似的感悟與認識,我們建立起了純爺們兒的友誼,并一直堅持與擁有了對《青瓷》飽滿的創(chuàng)作激情;感謝電廣傳媒總經(jīng)理彭益先生和北京鑫寶源總經(jīng)理丁蕊女士,他們對電視劇藝術的透徹了解與對作品的嚴格自律與要求,使作品保持了不俗的品位;感謝電視劇出品單位電廣傳媒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卓越東方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友聯(lián)兄弟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他們高度專業(yè)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實操能力,保證了《新青瓷》從白紙黑字形態(tài)到有聲有色的電視作品的制作水準;最后當然還要感謝實力派演員王志文、張國立、新生代女星韓雨芹的領銜主演,鄭曉寧、杜江以及王海燕、李菲兒等實力和人氣兼具的男女演員的加盟,他們真可謂各具特色、各展風采。
需要說明的是,電視劇沒有舊,也就無所謂新,因此仍然使用了《青瓷》的原名。而由于制作成本、內容審查等問題,對小說《新青瓷》之“秘色”和“窯變”中的內容也進了相當程度的刪減與調整。這對于我來說,也算是一個遺憾吧。好在讀者還可以通過購買本書閱讀來彌補這些遺憾,并且享受跟看影視作品完全不一樣的精神愉悅。我的意思是說,即使你已經(jīng)看過了電視,仍然可以從書中發(fā)現(xiàn)新的猛料與新的驚喜,而且數(shù)量不會少于整個篇幅的百分之三十。尤其是結尾一筆,它與電視劇如此不同,相信你看完書之后必定產(chǎn)生完全不一樣的回味與聯(lián)想。
最后要說一下書名。
“秘色”是神秘的、形形色色的。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詩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學者們?yōu)?ldquo;秘色”一詞的確切含義聚訟不已。另據(jù)百度百科字條解釋,“秘色”的“秘”意思是“機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藥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謂的“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我以此為名,似說青瓷擁有昂貴的價值、潤澤易碎的特質,是一種權力與財富的神秘象征,令人心向往之、眼花繚亂,就像“中國式關系”之微妙與博大精深。是的,每個人從他出生開始便擁有了各種關系,然而,中國人在幾千年文化浸潤中所形成的人情關系則是溫情的、潤滑的、詭異的、神秘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很難用幾句話解釋,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為什么有的人寸步難行有的人卻又能如魚得水?
這是因為,關系是死的,關系又是活的。
于是有了“窯變”。
“窯變”是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xiàn)的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大致可分為變形、變色、變質等數(shù)種。我們常說社會是個大融爐,在這個由各種關系網(wǎng)編織的無形的“窯”中,做人就是做關系,貌似圓潤、通透,不乏雅趣,實則難以控制,脆弱至極,輕微的碰撞便全盤皆碎。就像器物的燒制,色澤的變化與裂紋的產(chǎn)生是不受人所控制的,也像我們追求的生活。
我們有時候固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就是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并為此努力了、奮斗了、拼搏了,我們最終得到的,未必是我們最初想要的,可能已經(jīng)或多或少變了形、變了色、變了質……
生活自有一種渾沌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也有這種力量,阿門。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