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李老先生的擔心還真變成了現(xiàn)實。后世一些人因此對李季蘭多有貶斥,視其為“半娼”。
其實在盛唐,社會開明,李氏皇朝多有胡人血統(tǒng),公主改嫁之事屢見不鮮,唐玄宗納兒婦為己婦都被時人所寬容,整個唐代社會男女關系比后代開放許多。所以,李季蘭的所作所為,充其量在當時也就是“前衛(wèi)”罷了。
李季蘭從六歲起就“恨嫁”了,而到了十六歲才正式開始拍拖。在古代,這個年齡根本不算早戀。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李季蘭的情史。
與李季蘭的感情生活密切相關的男子有三個,當然,這并不是說,她一生之中遇到的讓她動心的男子僅僅是這三個,只是真正能夠走進她的心靈并留下記憶的只有這三個。下面按照戀情發(fā)生的先后時間順序,請三位男主角出場:他們分別是高僧皎然、官員閻士和、名士朱放。
先說與高僧皎然的戀情。
如今,網絡上流傳著一則笑話:一和尚對尼姑說:“師太,你就從了老衲吧。”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李季蘭就上演了這個故事的真實版,只不過變成了“倒追”。那時候,女道士李季蘭約二十歲,男僧人皎然則為三十五歲左右。
故事中的男主角皎然,俗姓謝,字清晝,出身于歷史上著名“王謝家族”中的謝家,是個門第相當高的貴族子弟,為東晉名將謝玄的后人。
謝玄就是當年領兵打“淝水之戰(zhàn)”那個人,他是東山再起的宰相謝安的侄兒。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詩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到了謝清晝這一代,往日的富貴鼎盛,已成為家族遙遠的追憶了。
皎然早年也曾有強烈的功名意識,他也曾幾次到首都長安參加全國統(tǒng)一高考,估計是偏科,幾次都落榜了。此后皎然對科舉之事心灰意冷,索性一咬牙出家當了和尚。
這皎然雖是個和尚,卻不是個一般的和尚,人家是學者型的和尚。他不光詩寫得好,理論研究也很在行。他的論詩專著《詩式》就是討論怎樣寫好詩的一本書,是唐代詩歌理論的重要著作,在當時的文藝沙龍里相當搶手。皎然本人也常被邀請參加各種文學活動,受歡迎的程度很高。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唐代是詩歌的國度,詩人不少,但詩歌理論家不多,所以這更突出了皎然的不尋常。
詩人兼學者的皎然和尚有不少文人朋友,他常常參加這些朋友舉辦的各類文學沙龍,皎然和尚就在這時候與李季蘭道士相識。
這季蘭道士是個多情的人,與皎然相識未久,即春心萌動,產生了一片相思癡情,并且還不像一般的小姑娘,扭扭捏捏的,愛上又不好意思說出來,人家季蘭道士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主動寫情書表白心跡。
這封情書就是一首詩,名為《結素魚貽友人》: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在這首詩中,大膽而又癡情的李季蘭,將“心中事”假“腹中書”向皎然和盤托出,并以鯉魚之“雙”暗示皎然,希望自己能與皎然像鯉魚一樣成雙成對。用大白話說就是:“和尚哥哥,我喜歡你,你就從了貧道吧。”
人家一個女孩家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但這皎然和尚仿佛是鐵打的心一樣,毫無所動。皎然高僧不愧為佛門中人,竟有唐僧一般堅定的意志與定力。這也難怪,人家皎然是個嚴格遵守清規(guī)戒律的合格的好和尚,不像現(xiàn)在,據(jù)說有的和尚最好犯的就是生活作風錯誤。
當然,也可能是皎然不喜歡李季蘭這種大膽出格的示愛方式。但人家皎然不愧是貴族子弟,他回絕李季蘭的方式是很紳士的,既不傷李姑娘自尊,又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大家猜猜,皎然用了什么方法?對了,也寫詩,都是詩人嘛,以詩明志,最合適不過。
皎然的這首回詩是《答李季蘭》: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針對季蘭的這種癡情,皎然在這首詩的后兩句中作了明確回答:“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女施主你別白忙活了,我乃出家之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貪女色。”態(tài)度甚為干凈利落,毫無拖泥帶水之痕,不玩曖昧。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