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節(jié) 國難當頭上篇
-
實際上,20年代的北大校長,已經(jīng)不是蔡元培,而是總務長蔣夢麟博士代行校長職權。只不過,蔡校長名聲在外,即使云游海外,不愿意再管北大,他依然是法定校長,而蔣夢麟也只不過是個代理校長。1930年冬天,在蔣介石的建議下,蔣夢麟辭去教育部長職務,正式改任北大校長。30年代的校長并不好當,那是一段國破家亡的歲月。
1931年9月18日深夜,駐華日軍突襲沈陽革命軍。遠在北京療養(yǎng)的張學良副司令,為了避免刺激日本人,下令收繳武器入庫,致使日軍如愿以償。隨后幾天,日軍占領長春、吉林、敦化,北攻齊齊哈爾,南炸錦州。日本人宣布,東北13600所小學、194所中學、30所大學,必須全部關閉。
東北告急的消息傳到北大,北大學生通電全國,抨擊日軍的貪婪和野心,同時組織“南下示威團”,去南京請愿。12月3日,北大學生在前門火車站集體臥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誓死收復東北失地”,而后南下。兩天后,學生們抵達南京,游行示威。汪精衛(wèi)接見北大代表,說“應付目前局勢的方法,兄弟認為有8個字,就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他反對蔣介石只交涉、不抵抗的政策,認為“不喪主權”是“共赴國難”的原則。因為極力主戰(zhàn),順應民心,汪精衛(wèi)還政,出任行政院長,這讓北大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一年,張中行考進北大中文系。他從北京遠郊搬進騎河樓西側的北大法學院,但是他沒有參加“南下示威團”。無論世事風起云涌,他只是一心想著讀書做學問。在他的文字里,30年代不會被忽略。但在這位安閑的大學者筆下,30年代和其他年代沒什么不同。他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即使戰(zhàn)火連綿,內憂外患,他只是記得,無論什么時候,中國人的孩子都要有人教書,而他,只是想做個教書人。這位大出版家,提起當年故事,不生氣,不辯解,說的除了沙灘兒的住和沙灘兒的吃,再就是學術學風這些象牙塔里的舊事。
北大的影響,主要是校風。雖然蔡先生不在這里了,但學術至上的風氣還是沒什么變化,老北大的學術自由風氣沒變。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編輯張中行
1935年初夏,第29軍副軍長秦德純,奔赴廬山軍官訓練團,向蔣介石報告華北局勢,請示機宜。蔣介石密令第29軍承擔華北重任,“務須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國防”。第29軍軍長宋哲元中將,是長城抗戰(zhàn)的名將。蔣介石的這道命令,使他的英雄軍隊陷入尷尬境地。日本人在華北得寸進尺,要華北政權化,國民政府和第29軍只能順應,還得組織“冀察政務委員會”。
此時此刻,主戰(zhàn)派汪精衛(wèi),遭遇刺殺,不得不離開政壇,出國療養(yǎng)?谷彰麑⑺握茉坏貌粨“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成了親日將軍,而昔日北大圖書館館長兼?zhèn)惱韺W教授章士釗,竟是這個委員會的“法制委員會”顧問!
為了阻止“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北京6000名學生,決定在12月9日游行示威。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