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6節(jié) 第六章

起草農業(yè)合作化決議

從1953年開始,以“陳伯達”署名的文章見報的“頻率”大大降低。這位“理論家”怎么不寫文章了呢?

他仍在不斷地寫,不過,他的文章沒有署上陳伯達的名字——因為毛澤東把一些中央文件的起草任務交給他,他成了中共中央的一支筆。

建國之初,在土地改革之后,如何使個體農民走上合作化之路,成為毛澤東日夜焦慮的問題。毛澤東對農村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召開了一次又一次農村工作會議,先后主持制定了三個文件:

第一個文件——1951年12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第二個文件——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決議》;

第三個文件——195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七屆六中全會《關于農業(yè)合作化問題的決議》(根據毛澤東1955年7月31日在省委、市委和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報告通過的決議)。

陳伯達參加了這三個文件的起草的工作,他的回憶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茲照錄于下:

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在中央蘇區(qū)土地改革后出現過!睹珴蓶|選集》第1卷收入的《我們的經濟政策》(1943年1月23日)一文這樣記載:

“……很多的地方組織了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以調劑農村中的勞動力;組織了犁牛合作社,以解決耕牛缺乏的問題……”(第1卷,第117頁)

在選集編輯時,毛主席寫了如下的注釋:

“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是當時紅色區(qū)域農民在個體經濟的基礎上,為調劑勞動力以便生產所建立的勞動互助組織。加入這種勞動互助組織是自愿的,而且必須是互利的……勞動互助社除了社員互助外,還優(yōu)待紅軍家屬,幫助孤老(幫助孤老做工的只要吃飯,不要工錢)。因為這種勞動互助組織對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采取的辦法又很合理,所以得到群眾熱烈的擁護。”(同上,第121頁)

抗日戰(zhàn)爭中,在陜北,似乎當時政治研究室農業(yè)組曾經有同志寫了一篇有關安塞農民出現互助合作性質的文字。似乎這篇文章引起過毛主席的注意。(此事僅憑記憶,如記錯,當然是我的不是。)

1934年,毛主席關于《組織起來》的演講(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聞名于陜甘寧邊區(qū)和各根據地。其中說:

“……在邊區(qū),我們已經組織了許多的農民合作社,不過,這些在目前還是一種初級形式的合作社……我們的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的,我們的合作社還是建立在個體經濟基礎上(私有財產基礎上)的集體勞動組織。這又有幾種樣式。一種是‘變工隊’、‘扎工隊’這一類勞動互助組織……這種集體互助的辦法是群眾自己發(fā)明出來的!

毛主席在這個演說中,除列舉了一些事實外,對一些問題做了闡釋,原文都在,這里不復述了。

1951年第一個“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關于兩個積極性的論點,是在起草過程中,我向毛主席請示時,毛主席提出的。

這個草案是集合了當時華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的同志充分認真討論的意見而擬成的。當時其他各地區(qū)在解放后正在進行土地改革或土地改革正在完成的過程中,來不及請這些地區(qū)派出代表參加。

當時華北局幫助中央派出了一個調查組到下面去,主要是農業(yè)模范耿長鎖提供了很有益的經驗。

毛主席關于兩個積極性的論點——“農民在土地改革后的兩種積極性,即互助合作的積極性和個體經濟的積極性,黨的政策是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這一思想是綱領性的。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第二個決定上,又作了帶根本性的一次分析,闡明克服農民兩重性的社會主義出路。

第二個農業(yè)問題的決定,也是有同志到下面調查提供材料而后作出的。毛澤東同志、黨中央支持這個草案。

那時已設立了農村工作部,由鄧子恢同志負責。起草這個決定時,他不在北京。雖然中央已通過這個文件,但毛澤東同志認為,還是要等他。他回來表示同意,文件就定下來。這件事,可以看出毛澤東同志當時在中央決定問題是很慎重、很民主的。

記得有要求“收縮合作社”一事。對此事,似乎毛主席當時是直接知道的。我不記得農村工作部給我打電話。記得,當時毛主席是不贊成此事的。

第三個決定,記得是毛澤東同志在杭州同一些有關農業(yè)合作社問題的重要省份的負責人現場討論后擬定的。記得當時同志們說了鄉(xiāng)下的一個“流行語”,大意是:“橫豎要共產,遲共產,不如早共產!边@個流行語,表現了一些農民的急躁情緒,表現了一些農民不愿意多拖拖拉拉。但第三個決定發(fā)出、實施后,照我的記憶所及,并沒有損害生產力。當時農業(yè)各種生產,如糧食、棉花、豬等還是上升的。

記得是那年冬天吧,我在解放后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目的是要了解農業(yè)情況。跟各種農民談過話,除了有一個兒時曉得他是富農,談話很冷淡外,一般是很好的光景。是否強迫入社呢?

離我家五里路,有一個著名的鄉(xiāng),我去時那里正在分地瓜(番薯),一個干部給說了一個笑話:他們那里有一個富裕中農,他不入社,說要跟社比賽,看誰的產量高,于是在他的地里拼命下肥料,結果莊稼生長時被過多的肥料燒死了。他服了,于是也要求入社。

趕緊從高崗那里滑腳

除了參加起草農業(yè)合作化的文件之外,陳伯達還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工作。

據1954年3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毛澤東主席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會議在聽了陳伯達委員關于憲法草案初稿的說明后,決定在最近兩個月內完成對憲法草案初稿的討論和修正,以便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作為草案批準公布。

陳伯達說,憲法主要是按照毛澤東的一系列指示起草的,參加起草的不止他一個人。序言是胡喬木執(zhí)筆的,田家英也參加起草工作,參加討論的人那就更多了。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廣泛吸取了大家的正確意見,他只是做“文字理發(fā)匠”的工作。

另外,1953年3月9日,毛澤東為悼念斯大林去世而發(fā)表的文章《最偉大的友誼》,他參與了起草。

雖說他一直把“跟準”毛澤東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可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他有一回沒有“跟準”毛澤東,差一點出了大事,嚇得魂飛魄散。

那是1952年,高崗從東北調來北京,擔任國家計委主任。高崗是陜西橫山縣人,比陳伯達小1歲。在延安,高崗擔任陜甘寧保安司令部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時,跟陳伯達認識。

此后,高崗調往東北,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有人說他在東北搞獨立王國。高崗調入北京不久,原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調到北京做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這時又有人說高崗與饒漱石聯合起來,圖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1952年2月,受毛澤東的派遣,陳伯達曾去東北了解“五反”情況。為此,毛澤東給高崗專門寫了一封信:

高崗同志:

為了解東北“五反”斗爭情況,派陳伯達同志到沈陽看一看,有時間的話去長春哈爾濱兩處看一下,一星期到十天回來再去上海一帶。陳到后請你給他以指示。

毛澤東

2月27日

高崗看中了“理論家”陳伯達,請陳伯達幫助修改《榮譽是屬于誰的?》一文。陳伯達答應了,為他出了力。高崗正需要一支筆,看中了陳伯達。盡管過去他們沒有深交,如今卻因高崗的特殊目的,彼此不斷有了來往。

幸虧陳伯達從毛澤東那里獲知重要信息,趕緊從高崗那里滑腳。1954年2月10日,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通過《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決議中的一段話,語氣那般尖銳,表明是實有所指的:

我們黨內產生過張國燾,蘇聯黨內產生過貝利亞,這樣重大的歷史教訓表明,敵人不但一定要在我們黨內尋找他們的代理人,而且曾經找到過,在今后也還可能找到某些不穩(wěn)定的、不忠實的,以至別有企圖的分子作為他們的代理人,這是我們必須嚴重警惕的。

決議批判了“獨立王國”,指出有人“夸大個人的作用,強調個人的威信,自以為天下第一,只能聽人奉承贊揚,不能受人批判監(jiān)督,對批判者實行壓制和報復,甚至把自己所領導的地區(qū)和部門看作個人的資本和獨立王國”。

決議還批判了“小集團”,指出“如果避開黨組織和避開中央來進行個人的或小集團的政治活動,避開黨的組織和避開中央來散布個人的或小集團的政治意見,這在黨內就是一種非法活動”。

盡管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決議沒有點名,實際上很明確,指的便是高崗和饒漱石。

高崗和饒漱石是在1953年6月至8月的全國財經工作會議期間和同年9月至10月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期間發(fā)難的。毛澤東發(fā)覺了高、饒異常的動向,在同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向高、饒發(fā)出警告。兩個多月后召開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對高、饒展開了批判。后來,由于高崗以自殺相抗,1955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出了《關于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公開點了高、饒之名。

高、饒的反黨聯盟是短命的,從他們發(fā)難到倒臺,不過幾個月。陳伯達剛剛踏上高崗那艘船,一發(fā)覺不對頭,連忙抽回了腳。倘若高、饒再晚些時間倒臺,陳伯達的腳就不那么容易抽回來了!他,逃過了一次政治危機!

關于毛澤東如何察覺高崗的反叛,赫魯曉夫回憶錄續(xù)集《最后的遺言》中,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情況:

我們的這位代表開始向我們報告,說中國領導班子中有許多人對蘇聯和我們黨不滿。據他說,口頭上積極反對我們的有劉少奇、周恩來等人。斯大林把大使送回的某些文件拿給我們傳閱,因此我了解了其中的內容。

關于中國黨內這種情緒的情報,有許多顯然是高崗捅給我們的。他是中國政治局在滿洲的代表和首腦,跟我們自己在那里的代表關系很密切。

斯大林決心贏得毛的信任與友誼,所以他把我們那位代表報回來的與高崗談話的記錄拿給毛看,對毛說:“看看吧,你可能會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

只有上帝才知道斯大林這樣做是出于何種考慮。他把這種做法說成是友好表示。

毛先是在領導班子內把高崗孤立起來。那時高崗還在政治局里,但我們知道他實際上已經被打入了冷宮。后來,我們得知毛把他軟禁起來了,再后來,聽說他服毒自殺了……

斯大林為什么要出賣高崗?他估計毛遲早會發(fā)現高崗一直在告自己的密,因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毛就可以指責斯大林煽動反對中國政府。于是,斯大林拿定了主意,最好還是犧牲高崗來取得毛的信任。

對于高、饒的批判,是解放后中共黨內第一次激烈的斗爭。陳伯達躲過了這一劫,總算松了一口氣。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