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引子
-
引子馬嘎爾尼訪華
1793年,大清國的乾隆爺已經(jīng)執(zhí)政58個年頭了。這一年他83歲。他真是一個牙齒掉得沒剩幾顆、說話滿嘴跑風的老皇帝了。這一年,發(fā)生了一件事兒,使得憤怒的老皇帝憤憤地關(guān)閉了大清國的國門。
乾隆皇帝為什么要關(guān)閉國門呢?事情得從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訪華,要求與中國貿(mào)易通商說起。馬嘎爾尼為什么要求中英兩國貿(mào)易通商呢?當時的英國隨著近代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雖然生產(chǎn)出了很多先進的產(chǎn)品,可是產(chǎn)品卻賣不出去。這使英王很苦惱,怎么辦呢?他們就想打開國外市場,把產(chǎn)品賣到外國去。也正是因為這樣,英國很希望借助外交手段改善貿(mào)易狀況,并讓產(chǎn)品進入人口眾多的中國市場。英國的一些商人們曾經(jīng)向國王喬治三世建議:“第一和最重要的目標,是不要損害或削弱對華關(guān)系!盵1]但是,英王又聽說,中國對海外貿(mào)易是管制的,是不允許外國人隨便到中國經(jīng)商的。況且,中國的乾隆皇帝是一個很驕傲很自負的人,不太容易打交道。要實現(xiàn)與中國貿(mào)易通商,老實說,英王還真有點兒不自信,因為他聽說大清帝國是一個很重視禮制的國家,凡是去中國的外國使節(jié),要覲見皇上必須得行三跪九叩之禮。
這樣的禮節(jié),英王認為是對大不列顛帝國的侮辱,他不能接受。怎么辦呢?英王思前想后,覺得要想不被拒絕,就得派出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想到了馬嘎爾尼,馬嘎爾尼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貴族世家,有著高貴的血統(tǒng),此時他剛剛被英王敕封為伯爵,況且,他有著豐富的外交經(jīng)驗,所以,英王感覺讓這么一個人前往中國,至少不會太離譜。
馬嘎爾尼接到任命后,感到責任重大,也知道這是一件苦差事。出使中國,如果完成使命,那自然是皆大歡喜;如何完不成使命,不僅在中國會遭到冷遇,回到英國也一樣會遭到非議。因此,他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乾隆皇帝祝壽。他為這個想法沾沾自喜,他知道,中國人對于送禮的人都是笑臉相迎的。馬嘎爾尼認為,這樣中國既不會反感,也不會感到意外。
要出使中國,達到英國的目的,引起中國皇帝對英國的重視,在禮品的安排上,就必須做精心的準備。馬嘎爾尼向英國外交大臣建議說,向中國皇帝祝壽,此行表明,特使“代表國王參加向皇帝祝賀八十大壽的慶典,并附帶談一下兩國以后的貿(mào)易互利問題。對付一個驕傲的朝廷,它對西方國家的力量與重要性無知,而堅持東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須給予皇帝及其大臣以莊嚴華麗的印象”[2]。
雖然此時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已過了三年,祝壽已失去了意義,但馬嘎爾尼使團祝壽只不過是個噱頭罷了,其目的是向中國炫耀實力,以此達到威懾的目的。中國的皇帝不是很驕傲嗎?英國應(yīng)該讓中國看看什么是更值得驕傲的。帶著這樣的目的,英國特意為馬嘎爾尼的中國之行安排了一艘軍艦,艦上載有野戰(zhàn)炮、步槍等先進的武器。這種架勢,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玩的是黃鼠狼給雞拜年的假把戲。既然是要做樣子給大清看,“演戲”就不能太過,英國人也知道,此行的目的畢竟是希望與中國通商的。既然名義上是為乾隆皇帝祝壽,也就應(yīng)該在炫耀武力的同時,有個祝壽的樣子。
帶著這樣的用意,英國人也準備了一些祝壽的禮品。馬嘎爾尼使團于1792年9月出發(fā),經(jīng)過長達九個月的海上航行,于1793年7月抵達中國。在馬嘎爾尼使團出發(fā)之前,英國人早已通過英國商人向中國方面?zhèn)鬟_了英王派遣使團為中國皇帝祝壽的訊息,并告知了相關(guān)的禮單。
聽說英國使團要來祝壽,老皇帝充滿期待。但是,在此之前,大清國只接待過藩屬國的使團,像英國這樣的世界強國,中國還是第一次接待。乾隆皇帝仍然按照傳統(tǒng)貢使上貢的禮儀來對待,但在規(guī)格上又高于緬甸、朝鮮等藩屬國。使團抵達之時,乾隆皇帝正在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他聽說馬嘎爾尼使團已經(jīng)抵達天津,就迫不及待地讓辦事官員將英國人的祝壽禮品畫出圖樣,送到承德供他御覽。在北京負責接待的辦事官員本來是想等禮品全部卸船安裝完畢后再畫出圖樣,給皇帝呈覽,不想這卻遭到皇帝的一通大罵:辦事拖延。
乾隆皇帝訓斥道,朕聽說貢使到達已經(jīng)六七天了,可為什么沒有關(guān)于使團的事情上奏?“朕以金簡等必將如何裝飾,及西洋人并首領(lǐng)太監(jiān)在旁觀看,是否得其安裝方法,大概情形分析附本報具奏,乃竟無一言奏及,殊為不解!”[3]
乾隆皇帝是讓工部尚書金簡、工部右侍郎伊齡阿、鹽政使徵瑞負責接待使節(jié)團的,F(xiàn)在卻沒有上奏報告使節(jié)團的動向,乾隆皇帝認為他們辦事不力,因而對他們大加斥責。乾隆皇帝為使節(jié)團的事情大發(fā)雷霆,消息很快便傳到了英國人的耳朵里,他們很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認為這是乾隆皇帝對英國的重視。的確,乾隆皇帝起初對馬嘎爾尼使團來華也確實表現(xiàn)出了足夠的重視。使團還在途中的時候,他就下達了多項指示,要求軍機處制訂了詳細的接待方案。在朝覲、賞賜、宴請、觀戲、游覽等方面都作了認真安排。
乾隆皇帝之所以對馬嘎爾尼使團如此重視,是因為他心里自有一本賬。這畢竟是大清國第一次接待如此大規(guī)模的西方使團。中國人好面子,在驕傲的乾隆皇帝看來,接待好英國使團,既表示了中國人的熱情好客,又是一次向西方傳播中華文化、宣傳他執(zhí)政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政治任務(wù)”。乾隆盛世嘛,不能只算經(jīng)濟賬而不算政治賬。
馬嘎爾尼剛到中國的時候,大清官員熱情接待。但是,在馬嘎爾尼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時,雙方因為禮儀之爭發(fā)生了不愉快。為什么會這樣呢?按照中國的禮制傳統(tǒng),馬嘎爾尼使團的到來,也被皇帝和朝中的文武官員視為藩屬國向中央王朝稱臣納貢。基于這樣的理解,馬嘎爾尼拜見乾隆皇帝時,朝中的官員都要求他給皇上行跪拜之禮。但是這個要求,卻被馬嘎爾尼斷然拒絕。
馬嘎爾尼的理由很簡單:中英兩國是兩個平等的國家。在馬嘎爾尼看來,通過為乾隆皇帝祝壽達到貿(mào)易通商的目的,雖然有偽裝的成分,但這至少是英國政府對中國的一次平等友好的訪問。英國人的這種想法無可避免地與大清國的傳統(tǒng)禮制撞車了。
在當時的大清國,國際關(guān)系上根本沒有“平等”二字。凡是到中國來的,一概要求稱臣納貢。而在馬嘎爾尼的觀念里,英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他雖然對中國這個古老帝國懷有敬意,但他更對自己的國家充滿自信。中國官員要求他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大大出乎了他的預(yù)料。他認為,一個經(jīng)濟、軍事、技術(shù)發(fā)達的帝國到中國來如果只是給老皇帝磕頭的,那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馬嘎爾尼拒絕磕頭,這讓乾隆皇帝和朝廷的官員們難以接受,這樣,從朝廷到接待官員,他們都對馬嘎爾尼使團的態(tài)度變得不再那么熱情了。
有關(guān)乾隆皇帝與朝廷官員態(tài)度的變化,馬嘎爾尼使團的一位隨行成員有一段記述,描述了權(quán)臣和珅冷待他們的情形:“和中堂接見公使的時候坐在正中一個鋪著綢緞的高椅上,兩旁有四個大臣……他們見了我們也不起立,態(tài)度冷漠,語氣傲慢專橫!庇苏J為這是中國軍機大臣在擺架子,“為了表示國家的尊嚴,他們似乎決心避免以平等的精神回應(yīng)特使的敬意”。[4]
這還只是情緒的變化,而在對馬嘎爾尼使團的招待上,自使團到承德后也在發(fā)生變化。原來餐桌上豐盛的菜肴不再那么可口,有點兒“芝麻稈兒喂驢——愛吃不吃”的感覺。菜量也大為減少,供給英國人居住的賓館檔次也降低了標準。英國人不明白拒絕給乾隆皇帝磕頭,竟然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中英雙方在磕頭問題上發(fā)生了不愉快,雖然此后大清國朝野上下對待馬嘎爾尼使團態(tài)度轉(zhuǎn)冷,但彼此都試圖通過某種渠道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馬嘎爾尼把希望寄托在祝壽的禮單上,他希望乾隆皇帝看了禮品后會改變對英國的態(tài)度。
在送往承德的小件禮品中,主要有兩支氣槍、兩支獵槍和兩支來復(fù)槍,另外還有愛爾蘭產(chǎn)的波紋絹和兩箱英國人手制的華貴地毯以及200匹呢料、兩只望遠鏡和一些英國貴族與名人的肖像。這些物品,乾隆皇帝絲毫不感興趣。老皇帝希望看到的是英國人的自行人、機器狗之類的玩具,在他看來,那些東西還算有些技巧。而地毯、呢料,乾隆皇帝認為這些東西和中國的綢緞相比,實在是毫無用處。至于氣槍、獵槍、望遠鏡之類,在康熙爺?shù)臅r候,就已從西方傳入,實在無法引起他的重視。
雖然乾隆皇帝對送往承德的小件禮品感到失望,但他還是對留在北京圓明園的那些大件物品充滿期待,應(yīng)該說乾隆皇帝有點兒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那些大件禮品。他從承德回到北京后,沒有回到皇宮,而是直接來到了圓明園,觀看英使團送來的大件禮品。
大件禮品主要有天體運行儀和戰(zhàn)列艦?zāi)P偷。天體運行儀沒有引起乾隆皇帝的興趣,因為在他的概念里,整個宇宙是一個天圓地方的東西。英國人是想通過這個儀器告訴乾隆皇帝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zhuǎn)的,但是,自認為博覽群書的乾隆皇帝不理會這些。他的想法相當幼稚,他關(guān)心的是這個物件里邊的機關(guān)與他以前見過的鐘表有什么不同,但是乾隆皇帝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特別的地方,所以他對這個物件沒有產(chǎn)生絲毫興趣。他的觀感是,這個東西只配給小孩子玩。
馬嘎爾尼對“君主”號戰(zhàn)列艦?zāi)P图挠韬艽笙M,這種戰(zhàn)列艦可以裝備110門大炮,是新式海軍的利器。但是,由于馬嘎爾尼不愿磕頭,乾隆皇帝沒有讓他陪同講解,而是臨時找了一名在華傳教士幫助講解。這個門外漢僅僅懂得鐘表方面的知識,對軍事、航海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他的講解自然也無法引起乾隆皇帝的興趣。
有些失望的乾隆皇帝雖然觀看了火炮演練,但是演練沒有使用英國人,負責軍機處的和珅大包大攬地說,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行操作演練。演練的結(jié)果相當糟糕,這使乾隆皇帝很掃興,他回到皇宮后,給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英國人說話實在不靠譜,馬嘎爾尼使團運到中國的所謂“極大”“極好”的貢物,不過是“嘩眾取寵”“奇技淫巧”罷了。
對馬嘎爾尼使團祝壽禮品的觀看,加重了乾隆皇帝對其不肯下跪的反感情緒,但是,馬嘎爾尼使團沒有陪同乾隆皇帝觀看禮品并陪同講解,所以他們不知道乾隆皇帝的真實觀感。他們認為中國皇帝看了他們的禮品,特別是觀看了戰(zhàn)列艦與火炮后,必然會對大英帝國產(chǎn)生敬畏,答應(yīng)兩國間貿(mào)易通商的要求。這個錯誤判斷使得馬嘎爾尼迫不及待地向和珅提出了四項要求:
一是在中國設(shè)立一個代表處,與中國建立外交與商貿(mào)關(guān)系;二是要求中國開放寧波、天津等為新的口岸,允許英國人在北京、廣州等地開設(shè)貿(mào)易貨棧;三是在廣州附近給英國人一個小島,作為英國船舶、商人的居留地;四是改革廣州、澳門的海關(guān)稅,準許中英商人自由通商。
和珅這個馬屁精當然知道,英國人的要求皇帝不可能答應(yīng)。特別是要求中國給英國人一個小島,涉及主權(quán)問題,乾隆皇帝甚至會發(fā)雷霆之怒。因而,他陰沉著臉表示為難。但在馬嘎爾尼的重金賄賂之下,和珅答應(yīng)向乾隆皇帝奏明此事。乾隆皇帝看了奏折后,立即明白了馬嘎爾尼使華的真實目的,本來就因為馬嘎爾尼不肯下跪而心生反感的乾隆皇帝,此刻對英國人的反感情緒更加強烈。
事實上,即使乾隆皇帝的心情很好,英國人愿意按照三跪九叩之禮拜見他,他也不會答應(yīng)他們的要求。且不說給英國島嶼,有損主權(quán)。更重要的原因是,乾隆皇帝自即位以來,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他認為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太平盛世,各種商品應(yīng)有盡有,不需要與外國人互通有無。于是他下達了一道諭旨,言語婉轉(zhuǎn)地拒絕了英國的要求。
乾隆皇帝的諭旨,首先說明他治下的大清禮儀仁愛。他說,他對那些誠心入貢向化的屬邦,“無不加之體恤,用示懷柔。如有懇求之事,若于體制無妨,無不曲從所請”。但是,與外國通商不符合中國定例,況且,中國作為中央之國,應(yīng)有盡有,不需要互通有無,因此“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半薮舜谓抵I忠告爾邦,今后如果仍然任從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嚴,各處守土文武恪遵功令。爾國船只到彼,該處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當立時驅(qū)逐出洋,未免爾國夷商徒勞往返。勿謂言之不豫也。”[5]
乾隆皇帝的這道諭旨,實際上是向外界宣告了中國不可能與外夷開展外交、商貿(mào)往來、互通有無。乾隆皇帝的這個決定,使得中國錯失了學習世界先進文明、趕上世界潮流的機會,也使得后來的大清帝國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雖然乾隆皇帝不愿與西方互通有無,但是,英國人既然來到了中國,他也不忘以自己的方式向馬嘎爾尼使團展示大清帝國的光輝形象。
在中國的禮制中,按照舊有的慣例,對于前來朝貢的外邦,皇帝只對外邦的國王和正使、副使進行賞賜。但是馬嘎爾尼使團的這次訪華,從正使到黑人仆從,乾隆皇帝都進行了賞賜。即便是留在船上的士兵和水手也人人有份,都有賞賜。乾隆皇帝這樣做,目的是讓大洋彼岸的蠻夷對天朝上國留下良好的印象。這可謂做了一篇不大不小的錦繡文章。既然是政治秀,乾隆皇帝自然不忘讓英國人了解,在他的治下,大清帝國所呈現(xiàn)出來的繁榮富足的盛世景象。
怎樣能讓英國人了解大清國的盛世局面呢?那就是看戲。不是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嗎?朝廷為了使外界了解中國,專門為前來朝貢的外藩使者編排了戲劇。這種形式的戲劇畢竟有著很強的功利目的,所以內(nèi)容貧乏,戲曲唱詞基本上千篇一律。不同戲目的唱詞常常相互拼湊在一起。乾隆時代,供前來朝貢的外藩觀看的戲目主要有《海不揚波》《年年康泰》和《太平王會》等。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對馬嘎爾尼使團的到來,又增加了幾出戲碼。雖然馬嘎爾尼不肯下跪,但英國畢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朝貢國。英使的到來,大大滿足了乾隆皇帝驕傲和自以為是的心理。所以,在對英使團一行賞賜之余,出于歌功頌德的需要,他在朝貢戲的基礎(chǔ)上,又讓辦事官員安排了一出昆劇,劇名《四海升平》。這是一出按照明代傳奇形式演繹的劇目,南北調(diào)輪換唱,主角唱北調(diào),配角唱南調(diào),整個戲目的開場與謝幕都是北調(diào)。戲中以古圣賢君來比喻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四海龍王的朝拜來比喻英國的來朝。戲中的臺詞更是直白地說明:英國的來朝,是天朝的盛事。臺詞中說:“故有英吉利國,仰慕皇仁,專心朝貢。其國較之越裳(指越南),遠隔數(shù)倍。或行數(shù)載,難抵中華。此番朝貢,自新正月啟舶登程,六月已抵京畿矣。此皆圣天子,仁德格天,所以萬靈效順,非有神靈護送而行,安能如此迅速。載之史冊,誠為亙古未有之盛事也!盵6]
馬嘎爾尼雖然看了戲,但他不明白劇情所要表達的政治目的。他一門心思希望看完戲后,能夠與大清國就商貿(mào)往來事宜展開談判。在觀戲期間,他甚至向和珅表示,使團留在北京,愿意自掏腰包,承擔逗留在京期間的全部費用。但是,朝貢戲結(jié)束后,和珅卻向馬嘎爾尼說明了朝廷不會同意英國的要求,并通知他們即日離開中國。驕傲的乾隆爺意思很明確:朝貢戲你們這些外夷也看了,中國的富足、繁榮你們也感受到了。我們大清國什么都有,不會同你們開展貿(mào)易的。請你們還是識趣地離開吧。
這個決定對于馬嘎爾尼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不用說,馬嘎爾尼的出使徹底失敗了。
馬嘎爾尼碰了一鼻子灰,心情大為不快地離開了中國,回到了英國倫敦。在中國的碰壁,也使他對大清帝國存有偏見。因而,他對于清朝的立國,予以全盤否定。他在其《紀事》中寫到,清朝自立國以來,中國“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里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為什么退步了呢?馬嘎爾尼說,這是因為清政府的故步自封,當歐洲人開始使用來復(fù)槍打仗時,中國人卻還在為自己軍隊馬上騎射的瀟灑而飄飄然。他還說:“清政府好比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zhàn)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于一班幸運、能干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盵7]
[1] [美]何偉亞:《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鄧常春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頁。
[2] [美]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mào)易編年史》第一、二卷,區(qū)宗華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頁。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七冊,影印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 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6頁。
[5] 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5頁。
[6] 莊秋水:《三百年來傷國亂:晚清至民國的中國記憶》,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
[7] [英]阿蘭·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王國卿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3年版,第567頁。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