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過去我曾經(jīng)蒼老
-
最近我陸續(xù)看到幾本曾認識過的朋友出的書,一本是短篇加隨筆集,一本是由許多隨筆組成的書。還有一本,寫的全是真事,像是博客,但比博客要嚴肅,比純文學又要淺顯,你稱呼為小說也好、隨筆也罷,總之內在是有聯(lián)系的,讀起來也順風順水,有幾個段落我看了還差點紅了眼眶。我看到了我們共同體驗過的青春,那種曾經(jīng)試圖不顧一切地抗拒平凡生活的青春理想。我知道“曾認識過的”這幾個字很啰唆,然而我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都曾在青春文學最火的那幾年的浪潮里撲騰過;我們相識的時候大家都還算年輕,完全可以稱為“年輕人”;我們這幾年都沒有什么頻繁的交往,然而我們可能還像老情人一樣始終關注著對方的名字、對方的動態(tài),對方的某些言行舉止都有可能會引起我們內心的漣漪,盡管我們可能并沒有向對方表達出來。
對了,我們都曾是“80后作家”。這簡直像我們都曾經(jīng)加入過什么傳銷組織一樣,我們一眼就能把對方認出來。
這曾是個多么火的名稱啊,那應該是2002年~2005年吧,80后正青春,處于畢業(yè)后、結婚前的黃金年齡,尚未有生存及養(yǎng)老壓力,北京的房價也未曾飆升,打車還很便宜,只有“北漂”一詞,還沒有“逃離北上廣”一說,微博微信還未誕生,紙媒還沒有被電子閱讀沖擊得上吐下瀉……那真是80后寫作、出版的高峰期,目前市面上有名有號的80后作家,基本都是那時候出來的。不好意思,也包括我。時勢造英雄,有人說,世無英雄,豎子成名。然而,我認為,那時候的豎子質量,也肯定比現(xiàn)在要高。那時候青春文學的競爭激烈啊,轟轟烈烈投身于青春寫作的寫手們大有人在,不像現(xiàn)在,青春文學(包括純文學)簡直就是夕陽產業(yè)。如果沒有一份工作,想都別想在國內一線城市用幾年時間踏實寫作而不問收益,除非你是90后、00后,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們不年輕了,總有人還年輕著。就如古龍所說的,江湖,江湖總是有新人出現(xiàn)的。
青春一眨眼就過,再殘酷的青春也得進入殘酷成年。浩浩蕩蕩的80后寫作者,大部分走的走、散的散,大家都去成立公司,去上班,或出國,或搞別的副業(yè)。大部分都過得很好,買了車買了房,結了婚養(yǎng)了貓。然而午夜夢回或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間,有句話又不經(jīng)意間傳入了耳膜:“你原來不是個作家嗎?怎么現(xiàn)在不寫了?……”
“我知道那些放棄過理想的人的表情,只有說到從前,他們的眼睛才會光亮,他們的表情,才會生動!保ü”肚啻合蚯,滄桑往后》)“分身無視金錢,只愿文藝地活著。不必笑我,年輕總有各種嘗試,所有的醒悟都在多年以后。”(易術《沒有夢想,何必遠方》)于是,在三十歲的分水嶺,那些還惦記著文學理想的80后,又出書了。這其實未嘗不是一種幸福。能解決了生存問題,還接著干“擠的是奶吃的是草”的文學事業(yè),這簡直是雷鋒。
我和他們一樣。只是我沒有開公司,也沒有固定地上過幾年班。也曾短暫地在雜志社干過一陣兒,平時也給幾家固定的報紙和不固定的雜志寫寫專欄,一年半載出本書,有詩有隨筆,上一本長篇小說《光年之美國夢》還是三年前出的——收入當然不穩(wěn)定了。我記得好幾次,我卡里只剩下幾百塊錢,而出書的版稅要在三個月之后或者更久的時候才會到賬。好在我家在北京,也往往在此時有朋友幫我,于是我稀里糊涂接到個平面廣告的代言,或者是突然來了一筆不知道什么時候寫過的稿的稿費。總之,莫名其妙堅持到今天。有時候我覺得早點清醒也好,早點投身到掙錢中,省得總覺得能把寫詩寫小說的愛好變成工作。我也知道有些錢不能掙,比如轉發(fā)一個我不喜歡的廣告或者代言某個我根本就不了解的產品,這隨手就能掙到半本書的錢,可我不愿意。如果我那么做,我也就不是我了,之前那些年堅持寫作,又有何意義?
我與我曾認識過的那些曾經(jīng)的少年寫手們四散在全球各地,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有時候我們會在書店或網(wǎng)上看到對方作品的名字,然后在心里默默替對方祝;蛘叽蛉に趺催寫得這么差(哈哈)。十七歲時我們在作品里寫道自己已經(jīng)蒼老,三十歲我們依然還年輕,還有許多可能。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